斷章取義

[ 成語故事 ]

春秋時,卿大夫在外交場合,例如會議或宴席上,有時為了言志寄意,暗示自己的態度,往往念上風句《詩經》中的詩。他們唸的,都不是完整的一道詩,而只挑選某一首詩的那一個章節,因此叫做“斷章”;其所以要挑選某一首詩的那一個章節,用意只在於借用一兩句詩的字義,來透露自己此時此地的心情,這就叫做“斷章取義”。

《左傳·襄公十四年》載,晉、魯等十幾個國家聯合攻秦,聯軍進至涇水時,曾考慮要不要渡河的問題。晉大夫叔向為此去徵求魯卿叔孫豹的意見。當時,叔孫豹即賦《匏有苦葉》,叔向知道他主張堅決渡河,於是回去準備船隻。原來,《匏有苦葉》是《詩經·邶風》中的一首情歌,它是描寫一個女子在渡口等待她的愛侶,共四章,每章四句,第一章的四句是:“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瀝,淺則揭”。意思是說,不管水深水淺,一定要渡河去(水深則甘願溼一身衣服,水淺則撩起衣服走過去)。叔孫豹就是斷了這一章,取了“深則瀝,淺則揭”這兩句的義,來表示自己堅決主張渡河的態度,至於這首詩的全篇原意,他可以根本不管。(參看“馬首是瞻”)

《左傳·襄公十六年》載,晉國的韓宣子應邀訪問鄭國。鄭國的六卿設宴款待。席間,韓宣子請六卿賦詩以言志。子齹賦《野有蔓草》,原詩描寫一對情人不期而遇的歡樂。其中有“邂逅相遇,適我願兮。”“邂逅相遇,與子偕臧。”是說“恰巧碰見了,正稱我心願;恰巧碰見了,和你同美滿。”子齹取這四句來表示同韓宣子相見的歡樂。子產賦《羔裘》,是《詩經·鄭風》第六篇,原詩讚揚朝廷中正直的臣子。其中有“彼其之子,捨命不渝。”“彼其之子,幫之司直。”“彼其之子,幫之彥兮。”大意是“他那個人呀,生死不變節;他那個人呀,為國持正義;他那個人呀,國家的英傑!”子產取這幾句來稱頌韓宣子。子大叔賦《褰裳》,是《詩經·鄭風》第十三篇,原詩本是一個女子對情人戲謔地唱的一支歌。其中有“子不我思,豈無他人?”“子不我思,豈無他士?”子大叔借這幾句向韓宣子表示“你們不想同我們友好,難道我們就沒有別的友好國家了嗎?”這是半玩笑的。韓宣子當即表示願意永遠友好,子叔於是拜謝。子游賦《風雨》,是《詩經·鄭風》第十六篇,其中有“既見君子,雲胡不夷!”“既見君子,雲胡不喜!”就是說“見了我的好人兒,還說什麼不如意!見了我的好人兒,還說什麼不歡喜!”子游取這幾句之意對韓宣子表示歡迎。子旗賦《有女同車》,是《詩經·鄭風》第九篇,其中有“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原意是“那美麗的姜家姑娘,漂亮雙大方;那美麗的姜家姑娘,她的好意不能忘。”子旗藉此來讚美韓宣子。子柳賦《蘀兮》,是《詩經·鄭風》第十一篇,其中有“叔兮伯兮,唱,予和汝。”“叔兮伯兮,唱,予要汝。”這四句的意思是說“小哥大哥呀,你唱我來和;小哥大哥呀,你唱我來拍。”子柳取這幾句之義表示願意追隨韓宣子,團結友好。

這樣“斷章取義”的賦詩,在《左傳》中可以找出很多例子。《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所載齊臣盧蒲葵的一句話:“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正說明了古人“斷章取義”一語的原意。為了自己的目的和需要,隨意割裂別人的文章,只取其中的一言片語,孤立地來使用,而毫不顧及原文全篇的完整意思,這就叫做“斷章取義”。這句成語,現在只作貶詞用。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多多益善
下一篇: 斷頭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