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鄒國和魯國有一回發生了戰爭。(鄒和魯,都在現在的山東;鄒的國都在鄒縣,魯的國都在曲阜。)
鄒國的老百姓對這次戰爭不但不支援,而且對統治者心懷不滿。鄒國的國君穆公向孟子請教:“您瞧,我的官員將士已經死了三十三人,可是老百姓竟見死不救,誰也不願意去替死,真是氣死人!您說我要不要對老百姓懲罰一下?不過,要殺的話,則殺不勝殺;不殺嗎,他們還要憎恨長官,不肯相救。您說究竟該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說:“是的,你的官員將士已經死了多人。可是,在戰亂和饑荒中,老百姓老弱的死,青壯的逃,死的填滿溝谷,逃的妻離子散,遭殃的至少有幾千人了吧?您抱怨他們見死不救,可是您和您的官員救過他們嗎?您的糧倉和府庫都是滿滿的,官員們根本不把下面的悲慘生活向您報告,卻還高高在上,任意欺壓他們!曾子說過:‘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您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就怎樣回答您。老百姓們今天這樣回答您,您能責怪誰?做國君的如能關心老百姓,老百姓自然會擁護您,並且願意出力,甚至犧牲生命。”
這段故事,原文見《孟子》的《梁惠王》篇,其中提到的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時魯國人,是孔子的弟子。他說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原意是:出於你的是怎樣的態度,反回過來對待你的也一定是同樣的態度。孟子引用這句話時,正是引用的這個意思。可是後來,這句話的意思卻有了改變。現在,我們形容言行反覆不定,一會兒這樣說,一會兒卻又自己來推翻,另搞相反的一套,叫做“出爾反爾”。爾,就是你。說出口的是你,推翻不算數的也是你;比喻言行前後矛盾,反覆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