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短寸長”這個成語,是從“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句話減縮而成的。它的意思是說:尺固然比寸長,但是有的時候還是嫌短;寸固然比尺短,但是寸在某些情況下也還是夠長的。換句話說:長的,也有它的短處;短的,也有它的長處。任何人、任何東西、任何事情,都各有各的長處,也各有各的短處。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句話的出處,在《楚辭》的《卜居》。《卜居》所寫的是的屈原一段故事。屈原是楚國的偉大詩人,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而昏庸的楚王卻不信任他,不但不聽他的忠告,而且一再打擊他,把他流放到遠處去。(參看“虎狼之國”、“懲羹吹齏”)
《卜居》的大意是說:屈原被流放之後,仍然忠於祖國和人民,可是他沒法回到都城,心裡很煩亂,就去請人卜卦,並向那位卜卦先生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例如說:“寧肯說真話而得罪呢,還是追求富貴而糊塗地混日子呢?寧肯昂然不屈以保持忠貞呢,還是畏狼怕虎、獻媚討好去趨奉奸邪之徒呢?寧肯同天鵝一起比翼高飛呢,還是跟雞鴨們去互相爭食呢?……”接著,他還說:“蟬翼為生,千鈞為輕”(輕重顛倒,是非不分),“黃鐘譭棄,瓦缶雷鳴”(高尚的樂器廢置不用,瓦盆之類卻叮噹亂響,比喻有才者不能發揮所長,無能者反被重用),“讒人高張,賢士無名”(造謠挑撥的人氣焰極高,正直無私的君子反遭排擠)。他嘆道:“咳,這個世界如此汙濁不清,我該怎麼辦呢?誰又能瞭解我呢?……”可是,卜卦先生說:“對不起,你這個卦我沒法卜。‘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卦也有所不準,神也有所不靈;我不能解決你的疑問!”
據說,《卜居》是屈原自己寫的,他假託問卜的情節,抒發他憂憤不平的心情。“黃鐘譭棄,瓦缶雷鳴”,後來也成為一句成語。
關於“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史記》的《白起王翦傳》也有這句話。白起、王翦是秦國的先後兩員名將,都建立過不小的戰功,可是結果都不怎麼好。白起被秦昭王勒令自殺;王翦和兒子王賁死後,孫子王離被項羽戰敗而死。《史記》的作者評論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和王翦雖是名將,也不免各有所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