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量力

[ 成語故事 ]

《左傳·隱公十一年》載有這樣一段故事:

春秋時,鄭國(在今河南新鄭縣一帶)和息國(在今河南息縣)有一次發生了爭執,息國的國君不採取談判協商、解決爭端的態度,卻貿然出兵,攻打鄭國。鄭國被迫應戰,同敵人廝殺,終將入侵者打得大敗而逃。當時,人們評論這件事情,說道:“息國犯了五不韙,所以要失敗,而且,恐怕不久就要滅亡了。……”不韙,即“不對”或“不是”,也就是錯誤的意思。有句成語叫做“甘冒不韙”,或“冒天下之大不韙”,就是說:明知不對,還是硬幹,是自己心甘情願犯錯誤,犯天下最大的錯誤。

當時,人們說的息國所犯“五不韙”是哪五條呢?根據《左傳》的記載,就是:“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徵詞,不察有罪(不估計自己的威德是否比對方高,不會晤自己的力量是否比對方強,兩國國君出於同姓、本是親屬而不親愛,對雙方爭持的言詞不分析是非曲直,不認識自己的錯誤)。”又說:“犯五不韙,而以伐人,是以知息之將亡也(犯了這樣的五條不是,而還要去攻打別國,由此可以判定息國快要亡了)。”果然,不過幾年,息國就被楚國所滅。

這個故事,說息國所犯“五不韙”之一的“不量力”,即成語“不自量力”的出處。另外,《韓詩外傳》和《淮南子》等,也有“不量力”的說法,都是在講“螳臂當車”的故事時說的:“……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就敵。”(參看“螳臂當車”)

唐代韓愈在《調張籍》詩中,有兩句道:“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參看《蚍蜉撼樹》)

“不量力”是說不量自己的力;不自量是說不自量其力。兩者相同,都是“不自量力”或“自不量力”的意思。

補充糾錯
上一篇: 不足回旋
下一篇: 不越雷池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