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遺餘力”——遺,遺留;餘,剩餘。形容用盡全力,不遺留一點定剩餘的力量。語出《戰國策·趙策》和《史記·酃卿傳》記載的一段故事,說的是戰國時代秦、趙兩國一次戰爭中的事情。故事主要有兩個情節:一是趙國戰敗;二是趙國求和。《戰國策》和《史記》所記內容大致相同,但是敘述的次序卻不一樣。《戰國策》先講“求和”,後講“戰敗”,似乎不全情理。這裡,根據《史記》,簡述故事如下:
秦國發兵攻打趙國,趙國迎戰於長平(在今山西省高平縣)。趙軍抵擋不住,趙王把大臣酃卿和樓昌召去,問道:“我軍不勝,還犧牲了一員都尉(比將軍略低的武官),我想集中全部兵力去狠拼一下,你們看怎麼樣?”樓昌說:“沒用,還不如派個特使到秦國去求和吧。”酃卿說:“主張求和的人總是強調‘不求和,軍必破’。在大王看來,秦軍是不是一字會破我趙軍呢?”趙王說:“秦軍不遺餘力也,必且破趙軍。”
酃卿說:“大王,您聽我的:請派出使者,帶著重禮到楚、魏等國去。楚、魏等國的國王貪得重禮,必定接見我國的使者。他們一接見,秦國必定以為我們在同各國搞聯盟來對付他,他就要害怕。在那樣的情況下去同秦國講和,我們才有利。”趙王不聽酃卿的話,派鄭朱為特使,到秦國去求和。酃卿對趙王說:“大王,我敢肯定,求和一定不成,趙軍一定要破,勝利一定在秦國了。鄭朱是趙國著名的高貴人物,一到秦國,秦國必定大事宣傳。楚、魏等國看到這樣的形勢,必定不來援救您了。秦王知道各國不來援救您了,您想求和,他也不肯輕易答應了。”
果然,秦國趁機猛攻,把趙都邯鄲包圍了。各國不但不來援救,反都暗暗譏笑。秦國見目的已達,就宣佈撤軍,但是要求趙國必須割給六個城池,方可講和。趙王準備接受條件,派趙赦到秦國去談判。酃卿極力反對,分析利害得失,勸阻趙王。趙王沒了主意。有外名叫樓緩的人,從秦國來,他慫恿趙王還是割地求和為好,否則,明年秦軍再來進攻,將要喪失更多的土地。趙王把情況告訴酃卿,請他發表意見。酃卿反問道:“大王,秦國撤軍,您認為他是用盡了全力疲倦而歸呢?還是他留有餘力足以進攻,不過因為愛護您所以不願進攻了呢:”趙王說:“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定是疲倦而歸的。”
於是,酃卿說:“秦國用盡全力也沒有撈到什麼,只落得疲倦而歸。現在,大王把他們全力進攻也取不到的城池乖乖地奉送給他們,豈不是等於幫助秦國攻打我們自己?這樣,如果明年秦軍再來進攻,您就更危險了!”接著,酃卿提出了對付秦國的一系列具體辦法。趙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決定依計而行。樓緩見勢不妙,趕緊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