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逞之徒”這句成語,較早地見於《左傳·襄公十年》關於子駟的一段記載。
子駟,即鄭國的公子騑。當時,鄭國各貴族之間爭權奪利的內部矛盾很尖銳。鄭僖公是被子駟殺死的。子駟殺僖公,立了僖公的五歲之子嘉為國君(即簡公),這樣,他就操縱了鄭國的國政。有不少貴族的公子就聯合反對子駟,準備發動政變。子駟知道了,便“先下手為強”,殺了子狐、子熙、子侯、子丁等公子。子狐的兩個兒子嚇得逃往衛國,其餘的反對派也就不敢輕舉妄動了。
子駟對尉止也有很深的成見,因此,在晉國率領諸侯之師(諸侯各國的聯軍)攻伐鄭國,鄭國出兵抵禦於牛首(在當時晉國境內,今河南陳留西南)的戰役中,子駟故意減少尉止的兵車數量,尉止俘獲的俘虜,子駟又不算數、不計功。
子駟在劃定的田邊地界的時候,還佔了司氏、堵氏、侯氏、子師氏等幾家的一些地。於是,尉、司、堵、侯、子師“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五家貴族糾集了一批不得志的人,以公子們被害為由,發動了政變)。尉止、司臣、侯晉、堵女父、子師僕帶領眾人,攻入宮中,殺了子駟,把鄭簡公劫走,局勢極度緊張。後來,子產和子蟜發兵,殺了尉止和子師僕,侯晉、堵女父和司臣逃到國外去了,亂事才告平定。
成語“不逞之徒”,就是從上述記載中的“不逞之人”演變而來的。《後漢書·史弼傳》就有“不逞之徒”的說法:史弼給漢桓帝劉志上了一個摺子,說渤海王劉俚(漢桓帝之弟)有叛亂陰謀,“外聚剽輕不逞之徒,內荒酒樂,出入無常。……”
後來,人們稱那些心懷不滿而為非作歹、搗亂鬧事的不法分子,就叫“不逞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