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辨菽麥”,分辨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麥子,形容無知之極,連普通的常識都沒有。
這句成語出自《左傳·成公十八年》。那時,晉國上層貴族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很激烈。國君晉厲公偏信胥童,國家大權掌握在胥童的手裡。欒書、中行偃等首先殺了胥童,隨後又把晉厲公殺了,另立晉襄公的曾孫周子為國君,政權於是被欒書和中行偃抓到了手。周子當了國君,即晉悼公,此時才十四歲。
一個十四歲的少年,能當國君嗎?分明不過是個傀儡罷了。可是當時欒書等貴族大夫都認為周子特別聰明能幹,並且說:“周子雖有哥哥,但是太笨,當不了國君。”《左傳》是這樣記載的:“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辨菽麥,故不可立”。
“不辨菽麥”一語,於是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