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有個名叫橋玄的,是睢陽(今河南商丘)人。這人的性情剛正,敢於同壞人壞事作鬥爭。年輕時,在本縣當個小官,曾揭發過豫州“陳相國”羊昌的罪惡。在任“漢陽太守”的時候,他的屬下“上邽令”皇甫禎貪贓枉法被他立時處死。漢靈帝時,橋玄為“尚書令”,那時,“太中大夫”蓋升仗著和皇帝有舊交情,大肆搜刮民財,橋玄上書揭發,靈帝不但不理,還升了蓋升的官。橋玄一氣之下託病辭職,回了老家。後來雖然又被任命為“太尉”等職,他幾乎都沒有上任。
《後漢書·橋玄傳》有這樣一段記載:一天,橋玄十歲的小兒子在門前遊玩,忽然來了三個強盜,把孩子綁架而去,並藉此勒索。當地守備陽球知道了,馬上派兵去救,把強盜團團圍住,但是不敢進攻,怕逼急了強盜會殺害孩子。橋玄怒喝道:“強盜是眾人的禍害,難道為我的兒子而寬容眾人的禍害嗎!”橋玄催兵進攻,強盜全部被捕,而他的小兒子卻因此被害。
當時,人們對橋玄的堅毅果斷、勇往直前的精神頗有好評。橋玄死時,沒有什麼遺產,殯葬也很簡單。曹操經過橋玄墓時,曾恭敬地致祭;蔡邕還給寫了《太尉橋玄碑頌》,頌揚橋玄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這就是成語“百折不撓”的來歷。不撓,就是不屈。意思是說,即使遭到很多次的挫折,所下的決心也絕不動搖,也作“百折不回”或“不屈不撓”。
“不屈不撓”這句成語,原作“不撓不詘”,始見於《漢書·敘傳》,說的是西漢時王商的故事。
王商是漢成帝的丞相,為人耿直,作風正派。有一次,京都長安城中忽然紛紛傳說:大水要衝來了,快逃命吧!於是,全城的百姓亂了起來。漢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鳳嚇得趕緊請成帝躲到船上去,準備撤走。王商竭力阻止,並嚴正指責王鳳不該未作調查就輕信謠傳,帶頭逃避,使人心更加慌亂。不多久,事實證明並沒有什麼大水衝來,居民也就很快安定下來。但是,王鳳卻認為自己丟失了面子,對王商極為不滿。
王鳳有個親戚姓楊名肜,依仗權勢,為非作歹。王商要治他的罪,王鳳卻為他開脫、包庇。王商堅持執法,罷了楊肜的官。王鳳更加懷恨在心,勾結同夥陰謀誣陷王商。漢成帝聽信讒言,竟撤去了王商的丞相職務。
但是,是非自有公論。《漢書》的作者班固給予王商的評價是:誠實公正,不撓不詘。
詘,與屈同義;不詘,就是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