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時,西北邊境上傳來警報,說羌人時常出沒騷擾,攻佔城池,殺害官吏,情況十分嚴重。朝廷得報,立即召開會議商議對策。大臣們都主張立刻派遣大軍前去攻剿。可是當皇帝徵詢誰可以率領大軍前去的時候,大家卻誰也不作聲了。
有個叫趙充國的老將,七十六歲了,他自告奮勇,表示自己願意到西北邊境地區去看一看究竟。宣帝很高興,少不了讚揚他一番,並且對他說:“依你估計,羌人實力如何,你需要多少兵馬,多少武器和糧秣,儘管提出要求。”趙充國說:“情況究竟如何,現在還不清楚,因此不便估計,更無法提出什麼要求。百聞不如一見,我要求親自去看一看,等我到了那邊,摸清了情況,然後草擬方略,向您詳細奏報。”
趙充國說的“百聞不如一見”是很有意義的。這句話的意思類似俗語所說:“耳聽是虛,眼見為實”。
關於趙充國的這段故事,《通鑑》或《漢書·趙充國傳》都有記載。後來,趙充國來到了西北的金城郡(在今甘肅蘭州和青海西寧一帶),實地進行了調查研究,並且渡過黃河偵察羌人地區的形勢。又從俘虜的口中問明羌兵各部首領之間的關係等情況,於是定出了駐兵屯守的計劃。主張對羌人不進行攻剿,而採取分化瓦解、爭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師、保勝、安邊之策”。趙充國就這樣奏報了皇帝。但是,漢宣帝聽了朝中大臣的相反意見,仍然主張硬打,下令進兵。趙充國不同意,一再分析實際情況,據理力爭,說明不出兵而“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趙充國反覆奏報,宣帝和大臣們反覆討論,贊成趙充國的人逐漸由原來的十分之三增至十分之五,最後達到十分之八,趙充國的方案透過了。實行以後,果然效果很好,漢人和羌人一時的緊張關係隨即安靖下來。
此外,《荀子·儒效篇》說:“聞之不若見之”;《說苑·政理篇》說:“耳聞之,不如目見之”;《後漢書·司援傳》說:“傳聞不如親見,視影不如察形”;《魏書·崔浩傳》說:“耳聞不如目見”。這些說法,都可以簡化作“聞不如見”。
古人認為,聽來的總不如親見的。所以輕“耳聞”重“目見”。否則就叫做“以耳代目”、“貴耳賤目”。例如,隋朝的顏之推說:“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顏氏家訓》)。
我們不能一概反對“耳聞”,事事要求“目見”,那是絕對辦不到的。但在強調深入實際親自考察的情況下,“百聞不如一見”之類的成語還是很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