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自撰佳聯抒心懷-名醫楹聯賞析

楹聯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獨特表現形式,也是篇幅最短的文學體裁。它長短自如,意蘊豐富,無論文人學士還是市井百姓均喜聞樂見,可謂雅俗共賞。歷史上許多名醫診餘常自撰楹聯抒發胸臆,內容或論醫道奧妙,或抒人生感悟,或銘醫德箴言,或題警世哲語……。許多聯語寓意深刻,膾炙人口,至今猶能啟迪後世,給吾輩以教益,是名醫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精神財富。現圈點一些佳聯,共同賞析。
“但願人皆健,何妨我獨貧”。浙江名醫範文甫所撰。範氏名噪一時,為人慷慨仗義,不吝錢財。對貧者常施診贈藥,憑其蓋章處方,可徑向藥鋪取藥。每於端午、中秋、歲末之際,由範向藥鋪結算賒欠之藥資,傾其所有亦不為意,自書此聯抒懷。行醫數十年,如此名醫竟家無餘資。“只望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湖南湘鄉一位中醫之聯與範氏聯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表達了為醫的胸襟。
“不諫往者追來者,盡其當然聽自然”。此為民國時南京“首席名醫”張簡齋親撰。張氏醫名頗盛,軍政官商大員求診者門庭若市,曾為宋美齡等人治病,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曾親題“當世醫宗”一匾贈與張簡齋,時人稱之“御醫”。張簡齋以一布醫之身周旋于軍政要員之間,潔身自好,謹言慎行,常告誡弟子:“君子不為天下先。”自撰此聯以表心跡,請陳立夫先生親書於客室,銘之座右,表達了潔身自好、淡然處世的風骨。1948年,國民政府曾授以“立法委員”、“國大代表”等職,竟堅辭不受。
“一技半生,精誠所結,神鬼可通,果然奇悟別開,盡助前賢,補苴罅漏;
孤燈廿載,意氣徒豪,心肝嘔盡,從此虛靈未泯,惟冀後起,完續殘篇。”
張山雷(1872-1934年),平日好學不倦,博覽群書,用畢生精力從事醫著撰寫,晚年積勞成疾。1934年3月,先生久病不起,乃撰此聯自挽。張氏“心肝嘔盡”,猶拳拳冀望後人能“完續殘篇”——未完成之手稿,足見其對著書之事何等重視。與張氏相比,徐靈胎自輓聯:“魂返九原,滿腹經綸埋地下;書傳四海,萬年利濟在人間”則坦露了著書“萬年利濟”的豪情。
“兒女性情,英雄肝膽;神仙手眼,菩薩心腸。”此為名醫章次公所撰,制印送給門人朱良春,表達了對弟子的期望之情,也含自勉之意。“兒女性情”與“菩薩心腸”是言待患需有誠德品格;“神仙手眼”與“英雄肝膽”則說治病要精通醫道,膽識兼備,合而觀之,乃“大醫精誠”的詮釋。
“十年讀書,十年臨證;存心濟人,存心濟世。”遼寧名醫馬二琴所撰,題於其藥房門前兩柱上。上聯總結了為醫之道,下聯抒發了濟世豪情。
“醫非學養深者不足以鳴世,書非抉擇嚴者不足以為法。”出自秦伯未先生之手。上聯言名醫博學之志,下聯談讀書治學之法。
“徐靈胎目盡五千卷,葉天士學經十七師”,程門雪先生所擬,流傳頗廣,概括了醫家成器的兩大因素——飽讀與多師,徐、葉二人堪稱千古楷模。
“士先器識而後文章,醫先品德而後學問。”此為名醫冉雪峰所撰,指明瞭醫家與學者成才有相通之處,強調先修身養德而後方是學問文章,品格比學問重要。
“人之有恆成良醫,人之無恆便成庸。”出自江西名醫許壽仁(1904-1970年)。1947年創辦江西中醫學校,制定校訓“勤讀精研”。經常告誡學生“醫乃活人術,莫作謀生計。”“志於道,勿志於谷,不以術漁利也;請業宿彥,問道江湖,不固多自封也:臨證處方,審慎周詳,不精率誤人也。”
“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胸中有太和。”此為無錫名醫朱興寶(1873-1950年)所撰,他經常教導門人說:“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胸中有太和。凡讀書要有恆心,方能有成,否則一曝十寒,終歸泡影。爾等當勤學勿懈。”
“藥有君臣千變化,醫無貧富一般心。”醫藥為題,一眼可知出自醫家之手。此為福建名醫盛國榮所撰,上聯道出用藥須靈活變化,下聯寫為醫待患須有“貧富一般心”,一視同仁;一說技藝,一說醫德,佳聯巧思,渾然天成。
“治心何日能忘我,操術隨時可誤人。”此為嶽美中所擬一副銘聯,一直掛在他的診室裡,從中可以映示出岳氏心跡。“治心”者,是說提高精神修養,達到“忘我”境地;“操術隨時可誤人”,則誡示自己操術行醫時時謹慎,切不可誤人性命。今日我輩讀來,猶可從中獲得警示。
“道不遠人,以病者之身為宗師;名不苟得,以療者之口為依據。”國學大師章太炎兼通醫學,頗有獨到見解,此聯指出醫道當以病人為師,強調臨床實踐的重要性;醫名則當以病人口碑為貴,立意新穎獨特。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