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負暄和氣生
冬日負暄和氣生
在我國古代的學術著作《列子》的“楊朱”篇中,有這樣一個“野老獻曝”的故事,說的是:從前,宋國有個田野老人,窮得只能靠粗麻之衣過冬。太陽出來了,他就跑到屋外去曬太陽以禦寒冷。這使他感到十分暖和、舒服,竟不知道天底下還有大廈、暖衣、綿衣、肥鮮之類的好東西。於是他就對老伴說。“負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獻吾君,將有重賞。”這野老想把曬太陽的暖和、舒服奉獻給君王,雖似嫌孤陋寡聞,不識時務,然細想來,他所欲獻於君王的“負日之暄”這一做法,還真包含有值得我們探究、借鑑的科學道理呢。
這一故事中所說的“負日之暄”,俗言之就是背對著日光曬太陽,用今天的活來說也就是“日光浴”。
我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十分推重“負日之暄”這一養生之道,常勤自操練,並深得其惠。他在《負冬曰》一詩中,以欣喜的心情描繪了在冬天曬背全過程中的身心體驗,詩云:“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初似欽醇醪,又如蟄者蘇。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曠然忘所在,心與虛空俱。”可以說,他能活到七十四歲,得益於冬日之“負暄”大概是並不在其少的。
我國傳統的醫學理論十分重視太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認為常曬太陽能助發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在冬季,由於大自然處於“陰盛陽衰”狀態,而人應乎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曬太陽,更能達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作用。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擾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即認為隆冬時節人的起臥應與太陽的出入相應。曹慈山《老老恆言》也說:“背日光而坐,列子謂‘負日之暄’也,脊樑得有微暖,能使遍體和暢。日為太陽之精,其光壯人陽氣。”則更明確地提出了“負日之暄”的健身養生作用及其科學原理。這裡強調要背對太陽曬,大概是因為“頭為諸陽之會”,不宜直對著太陽曝曬,以免陽氣過旺,有違陰陽調和的緣故。
大人固宜常曬太陽,小兒也同樣需要。唐代孫思貌《千金要方》雲:“凡天和暖無風之時,令母將兒於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令血凝氣剛,肌肉牢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這就明確地闡述了日光浴對於小兒防治疾病,促進生長發育的重要作用。
日光中主要有紫外線、紅外線和可見光三種光線。其中以紫外線對人體的影響為最大,這種光線儘管肉眼不能看到,卻能殺死面板上的細菌,增加面板彈力、光澤和柔軟性,增強面板的抵抗力,並能刺激機體的造血機能,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改善體內糖代謝,促進鈣、磷代謝和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有效地預防軟骨病或佝僂病。還能促進血液迴圈,增進食慾,增強體質。紅外線也是一種不可見光線,它佔日光的60%~70%,可透過面板到皮下組織,對人體起熱刺激作用,從而使血管擴張,加快血液流通,促進體內新陳代謝,並可起到消炎鎮痛作用。可見光則是肉眼可以看到的太陽光,它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組成,能調節人的情緒,振奮精神,提高人的生活樂趣和工作效率,並改善人體的各種生理機能。
進行日光浴,應特別注意不可過度曝曬,以免紫外線輻射過度引起人體面板衰老,甚至罹患面板癌。進行日光浴還須注意保護頭和眼睛,以免由於過度曝曬引起頭暈目眩,倦怠乏力。也不宜在空腹、飽腹和疲勞時進行日光浴,以免引起頭暈等不良反應。另外,較嚴重的心臟病、高血壓和神經興奮症患者,對陽光有過敏反應者,有出血傾向者,以及月經期、分娩後一個月內的婦女,進行日光浴時也須注意不可過度曝曬,以免發生意外。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