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習
生活服務
實用計算
健康生活
站長工具
休閒娛樂
首頁
教育學習
生活服務
實用計算
健康生活
站長工具
休閒娛樂
查詢
班彪
兩漢
班彪(3年―54年),字叔皮,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出身於漢代顯貴和儒學之家,受家學影響很大。從小好古敏求,與其兄班嗣遊學不輟,才名漸顯。班彪學博才高,專力從事於史學著述。寫成《後傳》60餘篇,斟酌前史,糾正得失,為後世所重。其子班固修成《漢書》,史料多依班彪,實際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繼續。其女班昭等又補充固所未及完成者。
1篇詩文>>前往檢視
補充糾錯
軼事典故
補充糾錯
班彪(3年~54年),東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叔皮。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漢書》作者班固的父親。家世儒學,造詣頗深。西漢末年,群雄並起,隗囂在天水擁兵割據,他避難相隨,後至河西,為大將軍竇融“畫策事漢”。經竇融推薦,被漢光武帝徵召,任徐縣令。不久因病免官,專心史籍。晚年任望都長。
司馬遷後,許多人採集時事以接續《史記》,“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繼其書”。班彪博學多才,對於《史記》及續寫《史記》的情況作了細心的考察,據《後漢書·班彪傳》載,他一方面讚揚司馬遷“善述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野,文質相稱,蓋良史之才也”,另一方面又批評司馬遷不與孔子同是非,背離了“五經之法言”,“大敝傷道”。正是從這一認識出發,班彪乃“繼採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這就是後來班固撰寫《漢書》的基礎。此外,《後漢書》 載其“所著賦、論、書、記、奏事合九篇”。今存《北征賦》、《覽海賦》、《冀州賦》等,《文選》、《藝文類聚》有收錄。其中《北征賦》寫他在西漢末年避難涼州、從長安行至安定時沿途的見聞和感慨,對當時人民生活的困苦和動盪的社會面貌有所反映。這篇賦採用楚辭的形式,重在抒情,與鋪張揚厲的西漢大賦風格迥異,開了東漢末年抒情小賦的先聲。他另有《王命論》一篇,系勸隗囂興復漢室之意,見於《漢書·敘傳》、《後漢書》本傳及《文選》。
家庭成員
補充糾錯
父親:班稚
姑母:班婕妤
兒子:班固、班超
女兒:班昭
主要成就
補充糾錯
對時政建議:《復護羌校尉疏》、《上言選置東宮及諸王國官屬》、《奏議答北匈奴》
史學:《前史略論》、《史記後傳》65篇,為班固《前漢書》打定了基礎。
文學:《北征賦》、《覽海賦》、《冀州賦》等。
人物生平
補充糾錯
早期經歷
班彪,《漢書》作者班固的父親。家世儒學,造詣頗深。幼年從兄班嗣一同遊學,結交很廣。二十多歲時,西漢末年,群雄並起,隗囂在天水擁兵割據,他避難相隨。
投奔隗囂
有一次,隗囂問班彪道:“從前周朝滅亡,戰國紛爭,天下四分五裂,經過好幾代才得安定。是合縱連橫的事又將出現在今天呢,還是承受天命,在某一個人身上呢?望先生談談看法。”
班彪答道:“周朝的廢興,與漢朝不同。從前周朝分爵為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掌握自己的領地各自為政,正像一棵大樹,本根很弱小,枝葉很茂盛,所以到了後來,出現合縱連橫的事,是形勢促使它那樣。漢朝繼承秦朝的制度,改封建為郡縣制,國君有專制的權威,臣下無百年的大柄。到了成帝,假借外戚的勢力,哀帝、平帝在位時間很短,三帝無子,所以王莽篡位,竊取國位年號。危險來自上邊,傷害不及下面,因此,王莽真正篡位之後,天下人沒有不伸著脖子在嘆息。十多年間,中外發生搔擾,遠近都在行動,各自打著劉氏的旗號,會合響應,眾口一詞,不謀而同。現在英雄豪傑統治各州縣的,都沒有像七國傳統的資本,可百姓卻異口同聲,想念漢朝的恩德,發展趨勢已經可想而知了。”
隗囂道:“先生分析周朝與漢朝的形勢是對的,至於只看到愚蠢的百姓習慣劉氏姓號的緣故,而說漢家一定復興,這就不見得了。從前秦朝失去天下,好比一隻鹿逃走了,劉邦追鹿到了手,當時人又誰知有什麼漢朝麼?“
班彪一方面痛恨隗囂的狂言,一方面又感嘆時局艱難,於是著一篇《王命論》,認為漢德是繼承唐堯,有靈驗的王符作證,王者登上寶座,不是憑欺詐能成功,想用這來感動隗囂,可是隗囂始終不覺悟,於是避走河西。
主事竇融
河西大將軍竇融用他作從事,十分恭敬地待他,用師友之道接待。班彪就替竇融出謀劃策,敬事漢朝,總領西河一帶來抗拒隗囂。後來竇融奉詔回京師,光武帝問道:”你所上的奏章,是誰和你參謀?“竇融答道:”都是我的從事班彪做的。”皇帝一向聽到班彪很有才幹,於是召見班彪,舉他作司隸茂才,叫他作徐州令,因病沒有就位。後來幾次應三公的命令,就去了。任為縣的長官,又為司徒掾。
班彪時有奏言,對時政多所建議,如《復護羌校尉疏》、《上言選置東宮及諸王國官屬》、《奏議答北匈奴》等。
不久因病免官,專心史籍。晚年任望都長。班彪專心於史學,尤好漢代史。
潛心修史
班彪既有高才又好寫作,於是專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武帝時,司馬遷著了《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寫到當代漢武帝,從太初年間以後,缺了沒寫,後來褚少孫、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位學者都曾綴集時事,或補或續之。但是文筆鄙俗,不配為《史記》的後續之作。
班彪於是繼續採集前朝歷史遺事,還從旁貫穿一些異聞,寫下後傳數十篇,參照前面的歷史而評論得失。其略論寫道:”
唐虞三代,據《詩經》、《書經》的記載,每代均有史官,管理經典著作,到了諸侯各國,每國均有歷史,所以《孟子》上說"楚國的歷史叫《木壽杌》,晉國的歷史叫“乘”,魯國的歷史叫《春秋》,他們記載歷史都是一回事"。魯定公、哀公的年代,魯國君子左丘明收集當時的歷史,作《左氏傳》三十篇,又根據各種不同的材料,寫成《國語》二十一篇,從此《乘》和《木壽杌》的事就不行於時,而《左氏》、《國語》就得到人們的重視傳習。又有記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代帝王公侯卿大夫事蹟的書,叫做《世本》,共一十五篇。
春秋之後,七國紛爭,秦國吞併諸侯,就有《戰國策》三十三篇問世。漢朝興起,平定天下,太中大夫陸賈記錄當時情況,作《楚漢春秋》九篇。孝武皇帝的年代,太史令司馬遷採集《左氏》、《國語》,刪削《世本》、《戰國策》,根據楚、漢列國時事,上自黃帝起,下至太始二年獲應,為止,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共一百三十篇,而有十篇缺了,司馬遷所記,從漢朝開國至武帝時絕筆,這是它的功績。至於採取經傳,蒐羅分散於百家的材料,很多粗疏簡略之處,不如原來的真實詳細,它是以多聞廣載見長,論議膚淺而不厚實。他論學術就推崇黃帝、老子而輕視《五經》;寫貨殖傳,就輕仁義而以貧窮為恥;寫遊俠之士,就輕視那些節烈的人而推崇世俗建功之士。這就是大毛病,有傷正道,所以遭到腐刑的緣故。但是他善於敘述事理,文筆暢達而不華麗,質樸而不粗野,文質相稱,不愧為良史之才。如果讓他遵照《五經》的禮法之言,符合聖人的是非標準,那就差不多了。“那些百家的歷史書籍,都有可取之處。
如《左氏》、《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太史公書》,讀了之後,今天的人能夠知道古代歷史,後世的人可以知道前代的事情,實在是聖人的耳目呀。司馬遷替帝王作傳就稱為本紀,寫公侯傳國就稱為世家,寫卿士特起就稱為列傳。他把項羽、陳涉列入本紀和世家,而淮南王、衡山王降為列傳,寫得細緻委婉,很有條理。司馬遷的著作,採自古今的軼聞,貫穿經傳的史料,實在廣博得很。憑一個人的精力,內容複雜而繁重,所以他的收刪削繁蕪之處還不太夠,有些多餘的語言,不夠整齊劃一。例如寫司馬相如,舉出郡縣,寫出他的表字,至於寫到蕭何、曹參、陳平等人,以及董仲舒同時的人,就不記載他們的表字,有些只寫了縣而不寫郡,可能是沒有顧及到吧。今後寫歷史,必須嚴格核對事實,修飾文字,統一體例,寫世家,只要紀、傳就夠了。古書上說:“殺蟲見極(按:此四字不好理解。“殺”,作“殺青”講,引申為“寫歷史”。“極”可作“標準”講,譯為“寫歷史是為了使人們見到一些標準”。)平易正直,是《春秋》的本義。’”
班彪又調升到司徒玉況府。當時太子的東宮剛建立,諸王國同時開闢,而官吏沒有配齊,師保齊缺。
班彪又上言道:”
孔子說,人們的天性是差不多的,而習俗的影響就差得很遠。“賈誼認為:”經常與善人打交道,不能不做好事,猶如生長在齊國,不能不說齊國話。經常與惡人接觸,不能不做壞事。不如生長在楚國,不能不說楚國話。“因此聖人嚴格選擇鄰居,特別注意環境的影響。從前周成王做孺子時出外就由周公、邵公、太史佚等人輔佐他,在朝內就大顛、閎夭、南宮适、散宜生等人輔佐,他的左右前後,沒有違背禮節之義,所在成王一登上王位,天下空前的太平。“ 因此《春秋》提出:“愛兒子應該教育他走正路,不走邪門歪道。驕傲奢侈,淫逸懶惰,邪門歪道的根源。”《詩經》上說:“留給孫子的好主意,就是安敬之道。”就是指周武王留給成王的寶貴遺產。”漢朝興起後,太宗派晁錯用法術教育太子,賈誼用《詩經》、《書經》教育梁王,到了中宗,也使劉向、王褒、蕭望之、周堪等人用文章儒學教育東宮以下的人員,沒有不選擇合適的人,促成他們的品德和才具。現在皇太子諸王子,雖然年輕時就在學習,修習了禮樂,但是做太傅的尚未遇到賢才,官屬很少熟悉舊典。應該廣泛挑選有威望、懂政事的名儒,用他們做太子太傅,東宮和諸王國,官屬應該配齊。按舊規定,太子有十縣作湯沐邑,設保衛人員,五天一朝見,坐在車廂,檢查膳食,不是朝見的日子,使僕、中允每天問安罷了,表明舉動不隨便,處處講究恭敬哩。”
書奏上後,皇帝採納了。後來選司徒廉作望都長,得到官吏百姓的愛戴。
正是從這一認識出發,班彪乃“繼採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這就是後來班固撰寫《漢書》的基礎。
此外,《後漢書》 載其“所著賦、論、書、記、奏事合九篇”。今存《北征賦》、《覽海賦》、《冀州賦》等,《文選》、《藝文類聚》有收錄。其中《北征賦》寫他在西漢末年避難涼州、從長安行至安定時沿途的見聞和感慨,對當時人民生活的困苦和動盪的社會面貌有所反映。這篇賦採用楚辭的形式,重在抒情,與鋪張揚厲的西漢大賦風格迥異,開了東漢末年抒情小賦的先聲。他另有《王命論》一篇,系勸隗囂興復漢室之意,見於《漢書·敘傳》、《後漢書》本傳及《文選》。
《後傳》原書已佚,其內容想已多為《漢書》汲取,只是無法辨認清楚了。今《漢書》的元帝、成帝二紀及韋賢、翟方進、元后三傳的《贊》,還保留有班彪的史論文字。
班彪曾作《前史略論》,詳論以往的史學得失,實為撰寫《後傳》有所借鑑和改進。他簡要地追述了先秦秦漢之際的史官和史籍,著重評論司馬遷所著《史記》的內容、體裁、體例和思想。他說:“遷之所記,從漢元至武以絕,則其功也。”“然其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野,文質相稱,蓋良史之才也。”充分肯定了司馬遷的史才。但又評道:“其論述學,則崇黃老而薄《五經》;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賤;道遊俠,則賤守節而貴俗功:此其大敝傷道,所以遇極刑之咎也。誠令遷依《五經》之法言,同聖人之是非,意亦庶幾矣。”這對司馬遷的異端思想極盡諷刺,表明了他的正宗觀點,自然也是他寫《後傳》的指導思想。《前史略論》是中國古代較早的一篇史學論文,可謂儒家正統史學觀點的代表,在中國史學理論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建武三十年(公元55年),班彪死在官位上,終年五十二。他所著的賦、論、書、記、奏事共九篇。
同年代作者
枚乘
班婕妤
劉望
淮南小山
賈誼
蘇武
班彪
東方朔
朱穆
王嬙
李陵
劉邦
熱門作者
李浩弼
林亮功
蘇軾
李煥
王午
李清照
古成之
黃燮
呂昌明
陳東之
文休承
吳淑虎
分享連結
熱門工具排行榜
SEO超級外鏈工具
實用網站
漢字筆順
中草藥大全
漢語字典
歌詞大全
Html表格生成器
線上組詞
漢語詞典
生活常識
十萬個為什麼大全
擇吉黃曆
造句大全
性交姿勢大全
車險計算器
金剛經
古詩文大全
近義詞大全
英語單詞大全
必應推送工具
笑話大全
黃帝內經
讀心術
成語大全
補充糾錯
郵箱: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