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桂枝

guì zhī

桂枝
桂枝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桂枝
藥材拼音 guì zhī
藥材別名 桂尖、桂枝尖、嫩桂枝、柳桂
英文名稱 Cmnamomi Mmulus
功效分類 辛溫解表藥
藥用部分 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嫩枝。
(動)植物形態 常綠喬木。高10~15米,主幹較通直,樹幹及老枝樹皮深灰褐色,幼枝略呈四稜形,被褐色茸毛。葉互生或近對生,革質葉片長圓形至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鈍,全緣,表面光亮綠色,背面灰綠色,被疏生細柔毛,離基3出脈,主脈及側脈顯著;葉柄粗壯。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花小,黃綠色;花被管6裂,裂片與花被管約等長;發育雄蕊9,3輪,與花冠等長,第3輪花絲有2腺體;雌蕊稍短於雄蕊,子房1室。核果紫黑色,橢圓形,內藏種子1枚,果下有宿存花被,邊緣有鋸齒而呈淺杯狀。種子長卵形,紫色。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產地分佈 多栽培於沙土及斜坡山地。主產於廣東、廣西、海南、雲南。
採收加工 3~7月剪取嫩枝,鮮時切段,曬乾。
藥材性狀 長圓柱形,多分枝,長30~75厘米,粗端直徑0.3~1厘米。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縱稜線、細皺紋及小疙瘩狀的葉痕、枝痕、芽痕,皮孔點狀。質硬而脆,易折斷。切片厚2~4毫米,斷面皮部紅棕色,木質部黃白色至淺黃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
性味歸經 味辛、甘,性溫。歸膀胱經,心經,肺經。
功效作用 發表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平衝降氣,屬辛溫解表藥。
臨床應用 用量3~9克。內服:煎湯或入丸、散。用治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痺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
藥理研究 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對中樞系統,具有解熱鎮痛、鎮靜及抗驚厥的作用;具有明顯的抗炎的作用;能使心肌營養性血流量增加,還具有抗過敏、抗凝血等作用。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是桂皮醛。另含苯甲酸苄酯、乙酸肉桂酯、β-蓽澄茄烯、菖蒲烯、香豆精等成分。
使用禁忌 溫熱病及陰虛陽盛之症禁用,孕婦及血熱妄行者不宜使用。
配伍藥方 ①治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桂枝(去皮)90克,甘草(炙)60克,生薑(切)90克。大棗(擘)十二枚。水七升,煮取三升。(《傷寒論》桂枝去芍藥湯) ②治傷寒八九日,風溼相搏,身體痛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桂枝(去皮)120克,附子(炮,去皮,破)三枚,生薑(切)90克,大棗(擘)十二枚,甘草(炙)60克。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桂枝附子湯) ③治婦人有孕,傷寒脈浮,頭重,腹中切痛:桂枝、芍藥、當歸各30克。上銼細,每服30克,水煎服。(《濟陰綱目》桂枝芍藥當歸湯) ④治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桂枝(去皮)120克,甘草(炙)60克。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傷寒論》桂枝甘草湯) ⑤治凍瘡:桂枝60克,加清水1000毫升,武火煎煮,煮沸10分鐘取下,盆裝候溫(以患者能忍受,不燙傷面板為度,藥渣保留,以便下次連同1日湯液復煎使用),即將患肢浸於藥液中,邊洗邊對患處略加按摩。每次浸洗10~15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
上一味中藥材: 麻黃
下一味中藥材: 西河柳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