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óng dòu kòu
藥材名稱 | 紅豆蔻 |
藥材拼音 | hóng dòu kòu |
藥材別名 | 紅豆、紅蔻、良姜子、紅扣 |
英文名稱 | fructus galangae |
功效分類 | 溫裡藥 |
藥用部分 | 姜科植物大高良薑Alpinia galanga Willd.的成熟果實。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壯。葉2列,幾無柄;葉片狹長橢圓形,先端急尖,有短尖頭,基部楔形,葉緣厚膜質具纖毛,下面被疏毛或無毛,葉舌先端鈍。圓錐花序頂生,花序軸被毛;每一花枝上有花3~6朵,花萼管狀,先端3淺裂,有緣毛;冠管與萼管約等長,裂片3,綠白色,長圓形,上方裂片稍寬,先端兜狀;唇瓣倒卵形至長圓形,白色,中間略加厚,並有紅色條紋,雄蕊1枚,與唇瓣約等長,花葯長圓形,先端無藥隔附屬物;唇瓣基部著生有2枚退化雄蕊,披針形;子房下位,3室,柱頭略膨大,先端下陷,具緣毛。蒴果矩圓形或卵圓形,中部略收縮,頂端有宿萼,熟時紅色。種子3~6粒,多角形,棕黑色,外被淺棕色膜質假種皮。花期6~7月,果期7~10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山坡、曠野的草地和灌叢。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等地。 |
採收加工 | 於秋季果實變紅時採收,除去雜質,陰乾。 |
藥材性狀 | 長球形,中部略細。表面紅棕色或暗紅色,略皺縮,頂端有黃白色管狀宿萼,基部有果梗痕。果皮薄,易破碎。種子扁圓形或三角狀多面形,黑棕色或紅棕色,外被黃白色膜質假果皮,胚乳灰白色。氣香,味辛辣。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辛。歸肺經、脾經。 |
功效作用 | 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6克,煎服;或外用。用治脘腹冷痛、食積脹滿、嘔吐洩瀉、飲酒過多。紅豆蔻為末,隨左右以少許搐鼻中,並摻牙取涎或加麝香,治風寒牙痛(《衛生家寶方》)。 |
藥理研究 | 抗潰瘍;抗病原微生物;抗腫瘤。乙酸1’-乙醯氧基胡椒酚酯、乙酸1’-乙醯氧基丁香酚酯具有抗潰瘍作用;乙酸l’-乙醯氧基胡椒酚酯對鬚髮癬菌、深紅髮癬菌等面板真菌具有明顯抑菌活性。此外,尚有祛痰及抗癌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揮發油、黃酮、皂苷和脂肪酸等類成分。還含有乙酸1’-乙醯氧基胡椒酚酯、乙酸1’-乙醯氧基丁香酚酯、丁香烯環氧物、消旋1-乙醯氧基胡椒酚乙酸酯、反式3,4-二甲氧基桂皮醇、1,8-桉葉素、別香橙烯、芳樟醇、橙花叔醇、香茅醇、紅豆蔻醛甲、紅豆蔻醛乙等。 |
使用禁忌 | 陰虛有熱者忌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胃脘疼痛(包括慢性胃炎、神經性胃痛):紅豆蔻3克。研末,每服1克,紅糖湯送服,日3次。《食物中藥與便方》) ②治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紅豆蔻、連翹、雞內金各9克,黃連4.5克。水煎服。(《中草藥方劑選編》) ③治風寒牙痛:紅豆蔻為末,隨左右以少許搐鼻中,並摻牙取涎,或加麝香。(《衛生家寶方》) ④治慢性氣管炎,咳痰不爽:紅豆蔻3克,萊菔子、蘇子各6克,水煎,日分2次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