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熊膽

xióng dǎn

熊膽
熊膽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熊膽
藥材拼音 xióng dǎn
藥材別名 狗熊膽、黑瞎子膽、黑熊膽
英文名稱 bear gall
功效分類 清熱解毒藥
藥用部分 熊科動物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G. Cuvier或棕熊Ursusarctos Linnaeus的膽囊。
(動)植物形態 黑熊:體長1.5~2米。頭部寬,吻部較短,鼻端裸出,耳大而圓,被長毛,頸部兩側毛較長。四肢粗壯,5趾均有爪。前足腕部肉墊和掌部肉墊相接。全身被毛,毛基灰黑色,毛尖烏黑色,絨毛灰黑色。面部毛近於黃色,下頦白色。胸部有一明顯的新月形白斑。棕熊:體形大,長約2米,肩高1米。全身為棕黑色,頭部色較淺,稍帶褐色,腹面毛色比背部淺暗,四肢黑色。
產地分佈 棕熊和黑熊皆有冬眠習性,棲於森林,多獨居,喜白天活動,可直立行走。分佈於我國東北、華北,南至華南。
採收加工 割取膽囊,將口紮緊,剝去附著的脂肪後懸掛通風處陰乾。
藥材性狀 扁長圓形,上部狹細,下部膨大呈囊狀。表面灰褐色、黑褐色或棕黃色,微有皺褶,囊皮較薄。囊內含乾燥膽汁,習稱“膽仁”,呈不規則塊狀、顆粒狀或硬膏狀,色澤深淺不一,有金黃色、黑色或黑綠色、黃綠色。氣微清香或微腥,入口即化,味極苦而微回甜。
性味歸經 性寒,味苦。歸肝經、膽經、心經。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清肝明目。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 用量0.15~0.3克,研末沖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點眼。用治肝熱熾盛、驚風、癲癇、目赤腫痛、翳障、瘡癰、痔瘡、咽喉腫痛。
藥理研究 熊膽仁具解痙作用,熊去氧膽酸能促進體內疲勞物質的分解與排洩,並能增加維生素Bi、維生素B2的吸收。熊去氧膽酸鈉對士的寧引起的小鼠中毒有解毒作用,與鵝去氧膽酸鈉及膽酸鈉合用其作用能增強。尚有健胃、鎮痛及促進膽汁分泌等作用。
化學成分 熊膽含膽汁酸20%~80%,主要為熊去氧膽酸,並有鵝去氧膽酸、膽酸、去氧膽酸等。這些膽酸常與牛磺酸或甘氨酸結合,形成鈉鹽或鈣鹽。此外,含有膽甾醇、膽色素及氨基酸等。
使用禁忌 虛證禁服。惡防己、地黃。
配伍藥方 ①治跌打昏迷:熊膽汁1.5~3克。衝酒服。(《廣西藥用動物》) ②治蛔心痛:熊膽如大豆。和水服。(《外臺》) ③治小兒疳瘡:熊膽0.15克。湯化調塗於鼻中。(《聖惠方》) ④治神經性胃痛:熊膽研末,每日服3次,每次0.9克,開水送服。(《廣西藥用動物》) ⑤治痔瘡:熊膽汁、片腦(研細)各等分。用水調勻,用棉籤蘸取塗痔上。(《廣西藥用動物》) ⑥治風蟲牙痛:熊膽9克,片腦1.2克。上為末,用豬膽汁調搽患處。(《攝生眾妙方》) ⑦治膽道炎、膽石症、黃疸:熊膽0.5克,鬱金10克,茵陳蒿15克。水煎,日服2次。(《中國動物藥》) ⑧治目赤障翳:熊膽0.3克,黃連3克,冰片0.9克。加冷水12克調勻,貯在瓶內備用。常點患處。孕婦慎用。(《廣西藥用動物》)
上一味中藥材: 春不見
下一味中藥材: 馬勃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