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ú gōng yīng
藥材名稱 | 蒲公英 |
藥材拼音 | pú gōng yīng |
藥材別名 | 蒲公草、地丁、蒲公丁、金簪草、狗乳草、黃花地丁 |
英文名稱 | dandelion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 -Mazz.的帶根全草。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高10~25厘米。根深長,單一或分枝。葉根生,排成蓮座狀,葉片矩圓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倒卵形,長6~15厘米,寬2~3.5厘米,先端尖或鈍,基部狹窄,下延成葉柄狀,邊緣淺裂或作不規則羽狀分裂,裂片牙齒狀或三角狀,全緣或具疏齒,綠色,或在邊緣帶紫色斑,被白色絲狀毛。花莖上部密被白色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全部為舌狀花,兩性,總苞片多層,外層較短,卵狀披針形,先端尖,有角狀突起,內層線狀披針形,先端呈爪狀,花冠黃色,先端平截,5齒裂,雄蕊5,著生於花冠管上,花葯合生成筒狀,包於花柱外,花絲分離,白色,短而稍扁,雌蕊1枚,子房下位,長橢圓形,花柱細長,柱頭2裂,有短毛。瘦果倒披針形。 |
產地分佈 | 生於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野間。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
採收加工 | 春、夏季開花前或剛開花時連根挖取,除淨泥土,曬乾。 |
藥材性狀 | 乾燥的根略呈圓錐狀,彎曲,長4~10厘米,表面棕褐色,皺縮,根頭部有棕色或黃白色的茸毛,或已脫落。葉皺縮成團,或成捲曲的條片。外表綠色或暗灰綠色,葉背主脈明顯。有時有不完整的頭狀花序。氣微,味微苦。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苦、甘。歸肝經、胃經。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利尿散結。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9~30克,內服煎湯,搗汁或人散劑。治療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癧、疔毒瘡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胃炎、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 |
藥理研究 | 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腫瘤,抗胃潰瘍,利膽及保肝,低濃度時直接興奮離體蛙心,而高濃度時則呈抑制作用。能提高離體十二指腸的緊張性並加強其收縮力,臨床認為有健胃和輕瀉作用。注射液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菌株、溶血性鏈球菌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對肺炎雙球菌、腦膜炎球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及卡他球菌亦有一定的殺菌作用。毒性:小白鼠靜脈注射蒲公英注射液的LDso為(58.88±7.94)克/千克,小鼠、兔亞急性毒性試驗對腎臟可出現少量管型,腎小管上皮細胞濁腫緞帶,煎劑給大鼠口服,吸收良好,尿中能保持一定的抗菌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蒲公英甾醇、膽鹼、菊糖、果膠、蒲公英固醇、蒲公英素、蒲公英賽醇、咖啡酸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非實熱證及陰疽者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乳癰初起:蒲公英30克,忍冬藤60克,生甘草6克。水二盅,煎一盅,食前服。(《洞天奧旨》英藤揚) ②治急性結膜炎:蒲公英30克,菊花9克,薄荷6克(後下),車前子12克(布包)。煎服。(《安徽中草藥》) ③治尿道炎:蒲公英15克,車前草15克,瞿麥15克,忍冬藤9克,石韋4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④治骨髓炎:蒲公英60克,全蠍1條,蜈蚣1條。研粗粉, 白酒250毫升浸泡3~5天。分數次服用。(《青島中草藥手冊》) ⑤治燒燙傷:蒲公英根洗淨,搗碎取汁,待凝後塗患處。(《長白山植物藥志》) ⑥治急性膽道感染:蒲公英、刺針草各30克,海金沙、連錢草各15克,鬱金12克,川楝子6克。水煎兩次,濃縮至150毫升。每服50毫升,每日3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⑦治急性闌尾炎:蒲公英30克,地耳草、半邊蓮各15克,澤蘭、青木香各9克。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⑧治慢性胃炎,胃潰瘍:蒲公英幹根、地榆根各等分。研末,每服6克,每日3次,生薑湯送服。(《南京地區常用中草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