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é méi
藥材名稱 | 蛇莓 |
藥材拼音 | shé méi |
藥材別名 | 野楊梅、地莓、小草莓、蛇含草、龍吐珠、九龍草 |
英文名稱 | Indian strawberry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薔薇科植物蛇莓Duchesnea indica (Andr.) Focke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多少被毛。根莖粗壯。有多數長而纖細的匍匐枝。掌狀複葉具長柄,疏離,托葉葉狀,與葉柄分離,小葉通常3枚,罕有5枚,膜質,無柄或具短柄,倒卵形,兩側小葉較小而基部偏斜,邊緣有鈍齒或鋸齒,基部楔尖而全緣,上面近禿淨,下面被疏長毛。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通常長於葉柄,柔弱,被疏長毛,萼片卵形或披針形,與小苞片同被疏長毛,小苞片闊,通常長於萼片,三角狀倒卵圓形,3~5裂,很少全緣,花瓣黃色,倒卵形。花托球形或長橢圓形,鮮紅色,覆以無數紅色的小瘦果,併為宿萼所圍繞。 |
產地分佈 | 生於山坡、道旁及雜草間。分佈於遼寧、河北、河南、福建、廣東等地。 |
採收加工 | 夏、秋季採收全草,去除雜質,曬乾。 |
藥材性狀 | 乾燥全草多皺縮捲曲,全體被白色絹狀毛。匍匐莖細長,黃褐色。氣微,味苦。以乾燥,色灰綠、葉多、無雜質者為佳。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甘、苦。歸肝經、肺經、大腸經。 |
功效作用 | 清熱、涼血、消腫、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9~15克,內服煎湯,治療熱病、驚癇、咳嗽、吐血、咽喉腫痛、痢疾、癰腫、疔瘡、蛇蟲咬傷、湯火傷。外用:搗敷或研末撒。治療咽喉腫痛:鮮蛇莓草燉湯內服及漱口。 |
藥理研究 | 具有抗癌作用,並能增強免疫力,尚具有抗菌作用;對心血管系統具有短暫的降壓作用,並跟劑量有關;對平滑肌具有一定的影響,有部分雄激素樣和組胺樣作用。 |
化學成分 | 種子油中的脂肪酸主要是亞油酸,非皂化物質有烴、醇和甾醇,另含甲氧基去氫膽固醇、低聚縮合鞣質、並沒食子鞣質、沒食子酸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有毒。孕婦及兒童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感冒發熱咳嗽:蛇莓鮮品30~60克。水煎服。(《山西中草藥》) ②治痢疾,腸炎:蛇莓全草15~30克。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黃疸:蛇莓全草15~30克。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④治火眼腫痛或起雲翳:鮮蛇莓適量,搗爛如泥,稍加雞蛋清攪勻,敷眼皮上。(《河南中草藥手冊》) ⑤治咽喉痛:蛇莓適量,研細面,每服6克,開水沖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⑥治對口瘡:鮮蛇莓、馬櫻丹葉各等量,飯粒少許,同搗爛敷患處。(《福建藥物志》) ⑦治腮腺炎:蛇莓(鮮)30~60克,加鹽少許同搗爛外敷。(江西《草藥手冊》) ⑧治帶狀皰疹:蛇莓鮮全草搗爛,取汁外敷。(《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