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ǔ dì dǎn
藥材名稱 | 苦地膽 |
藥材拼音 | kǔ dì dǎn |
藥材別名 | 天芥菜、雞痾粘、土柴胡、苦龍膽草、草鞋底、鐵燈臺 |
英文名稱 | bittersweet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菊科植物地膽草Eleph-antopus scaber L.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直立草本。莖分枝極多,粗糙,被白色緊貼粗毛。單葉生於莖枝上,橢圓形或矩圓形,邊緣稍具鈍鋸齒。秋、冬季開花;頭狀花序約有小花4朵,密整合復頭狀花序,並圍以2~3片葉狀苞片,再排成傘房花序式;總苞圓筒形,總苞片橢圓形,被粗毛,小花全為管狀花,兩性,花冠白色,先端4裂。瘦果紡錘形,有稜,冠毛為4~6條長而硬的刺毛。 |
產地分佈 | 生於向陽山谷、村邊、路旁、荒地等處低草叢中。分佈於廣東各地及我國東南部至西南部各地。 |
採收加工 | 夏末採收,鮮用或曬乾。 |
藥材性狀 | 根莖短,具環節,密被緊貼的灰白色茸毛,其下著生多數細根。基生葉多皺縮,展開後呈匙形或長圓狀倒披針形,黃綠或暗綠色,有腺點,邊緣具鈍鋸齒;莖生葉互生,形小,兩面均被緊貼的灰白色粗毛。莖圓柱形,常2歧分枝。莖頂頭狀花序聚傘狀排列。全體有灰色毛。氣芳香,味苦。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苦、微辛。歸肺經、肝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9~15克,煎服;鮮品用量50~100克;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燻洗。用治感冒高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溼熱黃疸、瀉痢、熱淋;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外治癰腫疔毒、蛇蟲咬傷。 |
藥理研究 | 具有抗菌、抗炎及抗腫瘤作用。 |
化學成分 | 主含羽扇豆醇、豆甾醇、地膽草內酯、表無羈萜醇、蛇麻脂醇、豆固醇、乙酸蛇麻脂醇酯、去氧地膽草素、異去氧地膽草素、去氧地膽草內酯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體虛者忌之,孕婦慎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黃疸:地膽頭連根葉洗淨,鮮者120~180克煮豬肉食,連服4~5天。(《嶺南草藥志》) ②治糖尿病:地膽頭10株(連根葉),生薑15克。水煎代茶飲。(《嶺南草藥志》) ③治痢疾:地膽頭60克。水服。(《貴州草藥》) ④治百日咳:地膽頭、天胡荽、馬蹄金各9克,三葉青3克。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⑤治瘧疾:地膽草全草15克,火燒花樹皮30克。水煎服。(《中國民族藥志》) ⑥治月經不調,閉經:地膽草全草50克,紅糖50克。水煎服。(福州軍區《中草藥手冊》) ⑦治癤腫,乳痛:地膽頭全草適量。搗爛,加米醋調勻。敷患處。(《北海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 ⑧治眼結膜炎:地膽草、小葉榕樹葉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全國中草藥彙編》)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