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ǜ dòu
藥材名稱 | 綠豆 |
藥材拼音 | lǜ dòu |
藥材別名 | 青小豆 |
英文名稱 | mung bean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豆科植物綠豆Vigna radiata (L.)R. Wilczak的乾燥成熟種子。 |
(動)植物形態 | 一年生直立或頂端微纏繞草本。高約60厘米,被短褐色硬毛。三出複葉,互生;葉柄長9~12厘米;小葉3,葉片闊卵形至菱狀卵形,側生小葉偏斜,長6~10厘米,寬2.5~7.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楔形或截形,兩面疏被長硬毛;托葉闊卵形,小托葉線形。總狀花序腋生,總花梗短於葉柄或近等長;苞片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有長硬毛;花綠黃色;萼斜鍾狀,萼齒4,最下面1齒最長,近無毛;旗瓣腎形,翼瓣有漸窄的爪,龍骨瓣的爪截形,其中一片龍骨瓣有角;雄蕊10,二體;子房無柄,密被長硬毛。莢果圓柱形,長6~8厘米,寬約6.5毫米,成熟時黑色,被疏褐色長硬毛。種子綠色或暗綠色,長圓形。花期6~7月,果期8月。 |
產地分佈 | 全國各省區多有栽培。 |
採收加工 | 立秋後種子成熟時採收,拔取全株,曬乾,打下種子,簸淨雜質。 |
藥材性狀 | 種子短矩圓形,長4~6毫米。表面綠黃色、暗綠色、綠棕色,光滑而有光澤。種臍位於種子的一側,白色,條形,約為種子長的1/2。種皮薄而堅韌,剝離後露出淡黃綠色或黃白色2片肥厚的子葉。氣微,嚼之具豆腥氣。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甘。歸心經、肝經、胃經。 |
功效作用 | 清熱,消暑,利水、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用 | 內服:煎湯,15~30克,大劑量可用120克;研末;或生研絞汁。外用:適量,研末調敷。主治暑熱煩渴,感冒發熱,黴亂吐瀉,痰熱哮喘,頭痛目赤,口舌生瘡,水腫尿少,瘡瘍癰腫,風疹丹毒,藥物及食物中毒。 |
藥理研究 | 降脂與抗動脈粥樣硬化;抗腫瘤;保護肝臟與腎臟。 |
化學成分 | 本品主要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成分。 |
使用禁忌 | 藥用不可去皮。脾胃虛寒滑洩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感冒發燒:綠豆30克,帶須蔥白3個。水煎,白糖調服,每日2次。(《甘肅中草藥手冊》) ②治暑熱霍亂:綠豆五合。煮湯,頓冷,調六一散9克服。(《本草匯言》) ③治飲食不住口,仍易飢餓近似中消:綠豆、橘皮、小麥各一升,炒熟為末。每用末一升,滾水調服。(《壽世青編》豆麥湯) ④治頭風頭痛,明目:綠豆作枕,枕之即無頭風赤眼患。(《普濟方》) ⑤治火眼:綠豆60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