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ān kuí zi
藥材名稱 | 天葵子 |
藥材拼音 | tiān kuí zi |
藥材別名 | 紫背天葵子、千年老鼠屎、野烏頭子、地丁子、天葵根 |
英文名稱 | muskroot-like semiaquilegia root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毛茛科天葵Semiaquilegia adoxoides (DC.) Makino的塊根。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小草本。塊根外皮棕黑色。莖直立,1~3條,上部有分枝,被稀疏白色柔毛。基生葉為三出複葉,葉柄莖部擴大呈鞘狀,葉片圓形或腎形,小葉扇狀菱形或倒卵狀菱形,3深裂,兩面無毛,下面常帶紫色,小葉柄短,有細柔毛;莖生葉較小,互生。花單生葉腋,花柄果後伸長,中部有細苞片2枚;花小,白色;萼片5,花瓣狀,卵形;花瓣5,楔形,較萼片稍短;雄蕊通常10,其中有2枚不完全發育;雌蕊3~4,子房狹長,花柱短,向外反捲。瞢莢果3~4枚,熟時開裂;種子細小,倒卵形。花期3~4月,果期5~6月。 |
產地分佈 | 主產於江蘇、湖南、江西、浙江等地。 |
採收加工 | 5~6月間挖塊根,除去鬚根,曬乾。 |
藥材性狀 | 不規則短塊狀、紡錘狀或塊狀,略彎曲,長1~3厘米,直徑0.5~1厘米。表面暗褐色至灰黑色,具不規則的皺紋及鬚根或鬚根痕。頂端常有莖葉殘基,外被數層黃褐色的鞘狀鱗片。質較軟,易折斷,斷面皮部類白色,木部黃白色或黃棕色,略呈放射狀。氣微,味甘、微苦辛。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甘、苦,歸肝經、胃經。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9~15克。用治熱毒壅結所致之癰腫疔瘡、瘰癧、痔瘡,以及疝氣、跌打腫痛、毒蛇咬傷等。 |
藥理研究 | 本品100%煎劑用平板紙片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斷面置於紫外光(365奈米)下 觀察,顯黃白色熒光,加酸或鹼後熒光減退。取粉末1克,加入70%乙醇10毫升,加熱回流半小時,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鹽酸溶液(1%)5毫升溶解,濾過,濾液分置兩試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鉍鉀試液1~2滴,生成橘紅色沉澱;另一管中加矽塢酸試液1~2 滴,生成黃色沉澱。 |
化學成分 | 含生物鹼、槲皮素、蘋果酸、內酯、香豆精、綠原酸、烏頭酸、七葉內酯、琥珀酸、酚性成分及氨基酸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脾胃虛寒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胃熱氣痛:天葵子6克,搗爛或嚼爛,開水吞服。(《貴陽民間藥草》) ②治肺癆:天葵子120克,放在1只大豬肚子內,煮爛去渣,連吃3只。(《貴陽民間藥草》) ③治腰痠痛:紫背天葵塊根13個(或大塊根),搗爛外敷或吞服。(《浙江民間草藥》) ④治瘰癧,乳癌:天葵子塊根1.5克,加象貝6~9克,煅牡蠣9~12克,甘草3克,同煎服數次。(《浙江民間草藥》) ⑤治腸粘連:天葵子15克,豬瘦肉60克。水燉至肉爛,食肉喝湯。(《安徽中醫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