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山慈菇

shān cí gū

山慈菇
山慈菇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山慈菇
藥材拼音 shān cí gū
藥材別名 三道箍、毛慈姑、泥冰子、算盤七、採佩蘭
英文名稱 edible tulip
功效分類 清熱解毒藥
藥用部分 蘭科植物杜鵑蘭Cremastra appendiculata (D.Don) Makino、獨蒜蘭Pleione bulbocodioides( Franch.) Rolfe或雲南獨蒜蘭Pleione yunnanensis Rolfe的假鱗莖。(本文以杜鵑蘭為例)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假鱗莖聚生,卵形。葉通常1枚,頂生;葉片狹長圓形,長20~45厘米,下部漸狹成柄。花葶側生於假鱗莖頂端。通常高於葉,下部疏生2~3枚筒狀鞘;總狀花序生花10~20朵,苞片薄膜質,狹披針形,花偏向一側下垂,玫瑰色至淡紫色;萼片和花瓣倒披針形,唇瓣近匙形,頂部3裂,側裂較小,中裂片長圓形,基部有1枚附屬物;合蕊柱纖細,略短於萼片。花期5~6月。
產地分佈 生於山溝林下陰溼處或溝谷旁有泥土的石壁上。分佈於黃河流域至西南、華南等地。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挖,除去枯莖、鱗葉、鬚根,洗淨,分開大小,置沸水鍋中蒸煮至透心,乾燥。
藥材性狀 呈不規則扁球形或圓錐狀,頂端漸突起,基部有鬚根痕。長1.8~3厘米,膨大部直徑1~2厘米。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有縱皺紋或縱溝,中部有2~3條微突起的環節,節上有鱗片葉乾枯腐爛後留下的絲狀纖維。質堅硬,難折斷,斷面灰白色或黃白色,略呈角質。氣微,味淡、帶粘性。
性味歸經 性涼,味甘,微辛。歸肝經、脾經。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化痰散結。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 用量3~9克,水煎服。外用適量。用治癰腫疔毒、瘰癧痰核、淋巴結結核、蛇蟲咬傷。臨床上用複方山慈菇片治療肝硬化,有良好效果。另用山慈姑、半枝蓮、鹿角霜各1份,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4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2周為1療程,總有效率可達93%。現試用於治療食管癌、淋巴肉瘤、宮頸癌、乳腺癌,常與半枝蓮、山豆根、夏枯草等配伍。
藥理研究 現代藥理試驗證實山慈菇含有的杜鵑蘭素有降血壓的作用。
化學成分 含葡萄甘露聚糖、杜鵑蘭素Ⅰ、杜鵑蘭素Ⅱ、對羥基苯甲醛等成分。
使用禁忌 正虛體弱者慎服。
配伍藥方 ①治面板皸裂:鮮杜鵑蘭假鱗莖搗爛敷,或切開成兩半擦患處。(《湖南藥物志》) ②治癭瘤:山慈菇、海石、昆布、貝母各等分。為末。每服15克,白滾水調服,旬日可消。(《外科大成》消瘤神應散) ③治食道癌:山慈菇、公丁香各9克,柿蒂5個。水煎服。(《湖北中草藥志》) ④治熱咳:獨蒜蘭假鱗莖9~12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⑤治肺癆咳嗽:杜鵑蘭鮮假球莖21~24g。切成薄片,水煎加白糖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⑥治瘡癤腫毒,淋巴結結核,毒蛇咬傷:獨蒜蘭假鱗莖9~15g。水煎服。外用以適量搗爛敷。(《湖南藥物志》) ⑦治指頭炎、癤腫:獨蒜蘭假球莖9~15g。水煎,連渣服;另取假球莖適量,加燒酒或醋搗爛,外敷區域性。(《浙江藥用植物志》) ⑧治毒蛇咬傷:鮮山慈菇適量搗爛,從傷口周圍結腫的遠端開始塗敷,逐漸近於傷處。(《山西中草藥》)
上一味中藥材: 川射干
下一味中藥材: 了哥王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