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荊芥

jīng jiè

荊芥
荊芥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荊芥
藥材拼音 jīng jiè
藥材別名 香荊芥、線芥、四稜稈蒿、假蘇、姜芥
英文名稱 Schizonepetae Herba
功效分類 辛溫解表藥
藥用部分 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地上部分。
(動)植物形態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0.3~1米,被灰白色疏短柔毛。有強烈香氣。莖方形基部帶紫色,上部多分枝,葉對生,3~5羽狀深裂,裂片條形或披針形,兩面被短柔毛,下有腺點。輪傘花序密生於枝端而成間斷的假穗狀;苞片葉狀;花萼狹鍾狀,5齒裂,三角狀披針形,花冠唇形,青紫或淡紅;雄蕊4枚,2強,小堅果矩圓狀三稜形。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產地分佈 生於山地陰坡、溝塘邊與草叢中。主產於河北、江蘇、浙江、河南等地。
採收加工 夏、秋季花開到頂、穗綠時採割,除去雜質,曬乾。
藥材性狀 莖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長50~80厘米,直徑0.2~0.4厘米;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對生,多已脫落,葉片3~5羽狀分裂,裂片細長。穗狀輪傘花序頂生,長2~9厘米,直徑約0.7厘米。花冠多脫落,宿萼鍾狀,先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
性味歸經 性微溫,味辛。歸肺經、肝經。
功效作用 發表散風、透疹。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溫解表藥。
臨床應用 用量4.5~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搗敷、研末調敷或煎水洗。用治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後血暈。具有抑菌、解熱、解痙、促進汗腺分泌、消炎和止血作用。
藥理研究 具有解熱和降溫作用;鎮靜、鎮痛;具有明顯抗炎作用;止血作用明顯;小劑量使心臟心率減慢和心肌收縮力代償性增強,大劑量能明顯抑制心臟收縮直至停搏,停藥後可恢復;具有抑制十二指腸平滑肌、興奮子宮平滑肌的作用;具有明顯的祛痰和平喘作用;抑制機體免疫功能;具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及抗微生物作用;對磷酸二酯酶和腺苷酸環化酶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弱的抑制癌細胞作用。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及少量右旋檸檬烯。另含異薄荷酮、薄荷酮、胡薄荷酮、荊芥苷等成分。
使用禁忌 表虛自汗、陰虛火旺者禁服。
配伍藥方 ①治風熱齒痛:荊芥、薄荷、細辛等分。為末。每服6克,以沸湯點,漱口含咽,並用搽牙。(《直指方》) ②治癮疹:赤小豆,荊芥。曬為末。雞子清調,薄。(《直指方》) ③治療腫:荊芥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藥性淪》) ④治腳丫溼爛:荊芥葉搗敷之。(《簡便單方》) ⑤治子宮不收:荊芥穗、藿香葉、臭椿樹皮。煎湯燻,即入。(《世醫得效方》) ⑥治小便尿血:荊芥(銼碎)一合,大麥一合(生),黑豆一合(生),甘草6克(生)。上件拌勻,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作兩次溫服,食後、臨臥。(《楊氏家藏方》歸血散) ⑦治大便出血:荊芥,炒為末。每米飲服6克,婦人用酒下。亦可拌麵作餛飩食之。(《經驗方》)
上一味中藥材: 香薷
下一味中藥材: 胡荽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