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ǔ zhōu lòu lú
藥材名稱 | 禹州漏蘆 |
藥材拼音 | yǔ zhōu lòu lú |
藥材別名 | 龍蔥根、火絨球花、毛頭 |
英文名稱 | radices echinopsis latifolii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菊科植物藍刺頭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的根。 |
(動)植物形態 | 藍刺頭: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根圓柱形,直徑0,5~1.5厘米,淡紅色。莖單一,直立,下部疏生蜘絲狀毛,上部密生白綿毛。葉互生,2回羽狀分裂或深裂,基生葉具長柄,長圓狀倒卵形;上部葉漸小,長橢圓形至卵形,先端銳尖,基部抱莖,邊緣具尖刺,上面被蜘絲狀毛,下面密被白綿毛。頭狀花序頂生,球形,由許多小頭狀花序組成;外總苞剛毛狀,內總苞片外層為匙形,邊緣具睫毛,內層為菱形至長圓形,中部以上被睫毛;花冠筒狀,先端5裂;雄蕊5枚,花葯聚合。瘦果圓柱形,密生黃褐色柔毛,冠毛長約1毫米。花期7~9月,果期10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山坡草叢中或山野的向陽處,分佈於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生於山坡草叢中,分佈於遼寧、山東等地。 |
採收加工 | 春、秋季採挖,除去鬚根和泥沙,曬乾。 |
藥材性狀 | 類圓柱形,稍扭曲,長10~25厘米,直徑0.5~1.5厘米。表面灰黃色或灰褐色,具縱皺紋,頂端有纖維狀棕色硬毛。質硬,不易折斷,斷面皮部褐色,木部呈黃黑相間的放射狀紋理。氣微,昧微澀。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苦。歸胃經。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排膿止血、消癰下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4.5~9克,水煎服。孕婦慎用。用治諸瘡癰腫、乳癰腫痛、乳汁不通、瘰癘瘡毒。 |
藥理研究 | 禹州漏蘆是一種傳統中藥材,其主要藥理作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清熱解毒:禹州漏蘆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所致的口腔潰瘍、咽喉炎等疾病。 利尿排毒:禹州漏蘆含有一些具有利尿作用的成分,可促進尿液的排出,有助於排除體內的廢物和毒素。 抗炎消腫:禹州漏蘆具有抗炎消腫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溼熱引起的面板腫痛、溼疹等疾病。 止血散瘀:禹州漏蘆含有一些具有止血散瘀作用的成分,可用於治療瘀血所致的症狀,如瘀血痛、瘀血瘤等。 抗菌抗病毒:禹州漏蘆中的一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可用於預防和治療相關感染疾病。 |
化學成分 | 用量4.5~9克,水煎服。孕婦慎用。用治諸瘡癰腫、乳癰腫痛、乳汁不通、瘰癘瘡毒。 |
使用禁忌 | 孕婦慎用。 |
配伍藥方 | 禹州漏蘆可以與其他中藥材配伍使用,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禹州漏蘆配伍藥方: 禹州漏蘆、黃連、黃芩、黃柏: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適用於熱毒引起的口腔潰瘍、咽喉炎等症狀。 禹州漏蘆、白芷、蒼朮、地黃: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適用於溼熱引起的面板腫痛、溼疹等症狀。 禹州漏蘆、生地黃、丹參、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適用於熱毒引起的血熱症狀、癰疽腫痛等。 禹州漏蘆、連翹、黃芩、板藍根: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適用於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等症狀。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