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葉下珠

yè xià zhū

葉下珠
葉下珠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葉下珠
藥材拼音 yè xià zhū
藥材別名 葉後珠、珍珠草、日開夜閉
英文名稱 underleaf pearl
功效分類 清熱解毒藥
藥用部分 大戟科植物葉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L.的全草。
(動)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約30厘米。莖直立,通常帶紫紅色。單葉互生,二列,形似複葉,長橢圓形,長0.5~1.5厘米,寬0.2~0.5厘米,頂端鈍或有小尖頭,基部圓形,偏斜,背面灰白色,兩面無毛;葉柄短,近於無柄;托葉小,披針形。雄花2~3朵,簇生於葉腋,萼片6。蒴果無柄,葉下二列著生,近圓形,赤褐色,表面有小鱗狀凸起物;種子灰褐色。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產地分佈 生於曠野草地、旱田、林緣或村邊荒地。分佈於廣東、臺灣、福建、江西、廣西、雲南等地。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收。拔取全草,洗淨,曬乾。
藥材性狀 全草長10~40厘米。根黃白色,鬚根多數。莖圓柱形,有分枝;基部老莖灰褐色;幼枝灰褐色至棕褐色,有翅狀銳稜,質脆,斷面中空。葉互生,灰綠色,呈長橢圓形,先端斜或有小凸尖,基部偏斜,兩面無毛,幾無柄。生於葉背之下的小花已幹,有的帶有類似珍珠狀的小果。氣微香,葉味微苦。
性味歸經 性寒,味微苦。歸肝經、脾經。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止瀉,平肝明目。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 用量15~30克(水腫可用至60~ 90克),煎服;外用適量,鮮草搗爛敷傷口周圍。用治腎炎水腫、泌尿系感染、結石、腸炎、痢疾、小兒疳積、眼角膜炎、黃疸型肝炎;外用治青竹蛇咬傷。治療腸炎腹瀉及細菌性痢疾,可單用本品50克,煎服;也可配合老鸛草50克同用。在治療夜盲症時,可用鮮草50~100克,加鴨肝2~3個同燉湯,熟後食鴨肝及湯。
藥理研究 清熱解毒:葉下珠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用於治療由熱毒引起的症狀,如高熱、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等。 活血化瘀:葉下珠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迴圈,消散瘀血,適用於各種瘀血癥狀,如瘀血痛、淤血腫脹等。 止咳平喘:葉下珠有鎮咳平喘的作用,可以緩解咳嗽和喘息症狀,適用支氣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 抗炎消腫:葉下珠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緩解炎症引起的腫脹和疼痛。 抗菌抗病毒:葉下珠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可以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對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化學成分 含槲皮素、紫雲英苷、槲皮苷、異皮槲皮苷、芸香苷、沒食子酸鞣質、蛋白質、糖類、抗壞血酸、三萜等成分。經動物實驗證明,本品對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具有保護肝細胞及提高細胞免疫力功能。在比較篩選不同植物抗HBV活性發現,本品體外抗HBV表現最優秀。試驗證實了本品具有明顯的抑制HBV-DNA和DNA聚合酶活性,能夠抑制2.2.15細胞株HBSAG和HBEAG的表達,其抑制活性呈劑量依賴關係。
使用禁忌 尚不明確。
配伍藥方 葉下珠、黃芩、黃連、連翹:清熱解毒、消炎抗菌,適用於熱毒引起的高熱、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等症狀。 葉下珠、桑葉、菊花、薄荷:清熱解毒、止咳平喘,適用於痰熱咳嗽、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 葉下珠、當歸、川芎、紅花: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適用於瘀血癥狀、痛經等疾病。 葉下珠、黃連、苦參、黃芩:清熱解毒、抗菌抗病毒,適用於感染性疾病、病毒性感冒等症狀。
上一味中藥材: 小飛揚草
下一味中藥材: 青天葵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