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ǔ dīng chá
藥材名稱 | 苦丁茶 |
藥材拼音 | kǔ dīng chá |
藥材別名 | 苦燈茶、大葉茶 |
英文名稱 | kuding tea |
功效分類 | 清熱涼血藥 |
藥用部分 | 冬青科植物大葉冬青Ilex latifolia Thunb.的葉。 |
(動)植物形態 | 常綠喬木。樹皮紅黑色或灰黑色,粗糙;小枝粗壯,灰褐色,無毛。葉互生,革質或厚革質,長圓狀橢圓形或倒披針狀橢圓形,頂端短漸尖或鈍,基部漸狹,邊緣有小鋸齒,齒鈍而有黑色尖頭,上面光亮,兩面無毛;葉脈在上面凹入成溝狀,側脈每邊10~14條;葉柄有翅。花白色,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為腋生聚傘花序,通常有花3~7朵,花萼裂片4枚,卵形或三角狀圓形;花冠輪狀,花瓣4片,倒卵狀長圓形,雄蕊4枚,比花瓣短。果序腋生,假總狀,總軸粗壯,核果球形,紅色,頂部有盤狀宿存柱頭;果梗粗壯,分核4個,長圓形。 |
產地分佈 | 生於溝谷或山坡疏林中,分佈於廣東、安徽、浙江、廣西等地。野生或栽培。 |
採收加工 | 夏、秋季採收。摘取葉片,曬乾;或將幹葉片疊齊,紮成小束。 |
藥材性狀 | 葉片革質。完整而平直,呈長橢圓形,葉緣有疏尖鋸齒如刺狀,葉面光滑,青黃色或青灰色;葉背顏色稍淺,主脈、網脈均明顯。氣微,味苦微甘。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苦、甘。歸肝經、肺經、胃經。 |
功效作用 | 疏風清熱、除煩止咳、消食化痰。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6~9克,煎服。用治熱病煩渴、風熱頭痛、牙痛、目赤、聤耳流膿、溼熱痢疾。 |
藥理研究 | 能顯著增加心臟冠脈流量及腦血流量,保護急性心肌缺血,降低腦血管阻力和血壓,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尚具有降血脂、抗生育及興奮子宮平滑肌的作用。苦丁茶煎劑皮下或腹腔注射對大鼠有抗早孕和抗著床的作用。水提液能增加離體豚鼠心的冠脈流量,顯著地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延長缺氧鼠的存活時間,對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亦有保護作用;水提液靜注後能明顯增加麻醉兔的腦血流量,降低腦血管的阻力和血壓。 |
化學成分 | 葉含香樹精、α-苦丁內酯、羽扇豆醇、β-香樹脂醇、烏髮醇、β-谷甾醇、蒲公英賽醇和熊果酸等成分。新鮮葉中含苦味質皂苷、闊葉糖苷甲和闊葉糖苷乙。 |
使用禁忌 | 脾胃虛寒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口腔炎:苦丁茶30克,水煎嚥下。(《浙江藥用植物志》) ②治燙傷:苦丁茶適量。水煎外洗,並用葉研粉,茶油調塗。(《浙江藥用植物志》) ③治外傷出血:鮮苦丁茶搗爛絞汁塗搽;或幹葉研細末,麻油調搽。(《安徽中草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