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紅天葵

hóng tiān kuí

紅天葵
紅天葵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紅天葵
藥材拼音 hóng tiān kuí
藥材別名 紫背天葵、紅水葵、散血子
英文名稱 Semiaquilegia rubra
功效分類 清熱涼血藥
藥用部分 秋海棠科植物紫背天葵Begoniafiimbristipula Hance.的葉。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小草本,高4~12厘米。無地上莖,塊莖肉質,球形,直徑約5毫米。基生葉1片,卵狀心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近對稱,邊緣有不規則鋸齒,具緣毛,兩面被伏生粗毛,下面紫紅色;葉柄纖細,被長粗毛或無毛;托葉小,卵狀披針形,流蘇狀撕裂。花單性,雌雄同株,聚傘花序,有花2~4朵;總花梗纖細,長超過葉片;花粉紅色,雄花被片4;雄蕊多數;雌花被片3。蒴果三角形,無毛,有3翅,1翅特大,2翅條形。花期5~8月,果期6~10月。
產地分佈 生於山坡溝谷溼潤的石壁上。分佈於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曬至八成幹,展開,疊成40張葉一託,再烘乾。
藥材性狀 蜷縮成不規則團塊。完整葉片呈卵形或闊卵形,長2.5~7厘米,寬2~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近對稱,邊緣有不規則重鋸齒和短柔毛,紫紅色至暗紫色,兩面均被疏或密的粗伏毛,脈上被毛較密,掌狀脈7~9條,小脈纖細,明顯。葉柄長2~6厘米,被粗毛。薄紙質。氣濃,味酸,搓之刺鼻,水浸液呈玫瑰紅色。
性味歸經 性涼,味甘、淡。歸經未知。
功效作用 清熱涼血、止咳化痰、散瘀消腫。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臨床應用 用量6~9克,煎服;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用治中暑發燒、肺熱咳嗽、咯血、淋巴結核、血瘀腹痛、扭挫傷、骨折、燒燙傷。
藥理研究 鎮痛作用:紅天葵根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研究發現,紅天葵中含有多種生物鹼和有效成分,如倫布黴素等,能夠透過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和末梢神經的途徑來產生鎮痛效果。 抗炎作用:紅天葵根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減輕炎症反應和炎症相關疾病的症狀。研究表明,紅天葵中的某些成分能夠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和抑制炎症訊號通路的活化,從而發揮抗炎作用。 改善迴圈作用:紅天葵根還具有改善迴圈的作用,可以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和調節血液流變學引數。研究發現,紅天葵中的某些成分能夠促進血管鬆弛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從而改善血液迴圈。 抗腫瘤作用:一些研究表明,紅天葵根中的某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腫瘤活性,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和轉移。此外,紅天葵還可以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提高機體對腫瘤的免疫監測和清除能力。
化學成分 葉含花色甙,已分離得到矢車菊素氯化物,矢車菊素葡萄糖甙,矢車菊素芸香糖甙。
使用禁忌 尚不明確。
配伍藥方 1、紅天葵金銀花湯: 組成:紅天葵根、金銀花、連翹、板藍根、甘草。 功能:清熱解毒,利咽消腫,具有抗病毒和抗菌作用。 適應症:用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 2、紅天葵白芷湯: 組成:紅天葵根、白芷、薄荷、蒼朮、生薑、甘草。 功能:清熱解毒,祛風止痛,具有鎮痛和抗炎作用。 適應症:用於頭痛、鼻塞、流涕等風熱感冒症狀。 3、紅天葵黃連湯: 組成:紅天葵根、黃連、黃芩、連翹、板藍根、甘草。 功能:清熱解毒,抗菌消炎,具有抗病毒作用。 適應症:用於熱毒病證,如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等。 4、紅天葵制川貝枇杷膏: 組成:紅天葵根、川貝、枇杷葉、浙貝母、杏仁、甘草。 功能:清熱化痰,潤肺止咳,適用於熱病所致的咳嗽、咽喉痛等症。
上一味中藥材: 霞草
下一味中藥材: 涼粉草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