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鳳眼草

fèng yǎn cǎo

鳳眼草
鳳眼草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鳳眼草
藥材拼音 fèng yǎn cǎo
藥材別名 椿莢、臭椿子、樗莢、鳳眼子、樗樹凸凸、樗樹子
英文名稱 Water hyacinth
功效分類 清熱燥溼藥
藥用部分 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的乾燥成熟果實。
(動)植物形態 落葉喬木,高可達20餘米,樹皮灰褐色,幼時平滑,老則有淺裂紋。新枝赤褐色,初有細毛,後稍脫落。單數羽狀複葉,互生,長45~60厘米;小葉13~25片,有短柄,卵狀披針形,長7~12厘米,寬2~4.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斜截形稍圓,不對稱;近基部有1~2個大鋸齒,齒背面有油腺1枚,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破裂後有奇臭。圓錐花序生於枝端,花小,雜性,多數,白色帶綠;萼片,花瓣各5片,雄蕊花及雌花的子房由5心皮組成,結果時分裂成5個長橢圓形的翅果,長3.5~5厘米,寬1~1.5厘米,種子一枚。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產地分佈 能耐旱、耐鹼,常栽培為行道樹。除黑龍江、吉林、新疆、青海、寧夏、甘肅和海南外,各地均有分佈。
採收加工 秋季果成熟時採收,除去果柄和雜質,曬乾。
藥材性狀 本品為菱狀長橢圓形,扁平,長3~4.5厘米,寬1~1.5厘米,表面淡黃棕色,具細密的縱脈紋,膜質,微具光澤;中部具一條橫向的凸紋,中央隆起呈扁球形,內含種子一枚,少數翅果有殘存的果柄。種子扁圓形,長約5毫米,寬約4毫米,種皮黃褐色,子葉2,黃綠色,有油質。氣微,味苦。
性味歸經 性寒,味苦、澀。歸脾經、大腸經、小腸經。
功效作用 清利溼熱,止痢止血,疏風止癢。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燥溼藥。
臨床應用 用量3~9克,水煎內服;或研末;外用煎水洗。臨床常用於痢疾,便血,尿血,崩漏,白帶,陰道滴蟲,溼疹。
藥理研究 1.抗菌作用:鳳眼草在試管內對痢疾桿菌的有效殺菌濃度為1:4,對傷寒桿菌作用更強,有效殺菌濃度為1:64,調整pH至7.0~7.6時,殺菌作用增強2~4.7倍,說明其殺菌作用不是由於藥物本身的較強酸性所致。2.滅陰道滴蟲作用:鳳眼草煎劑體外試驗有殺滅陰道滴蟲的作用。
化學成分 翅果含脂肪油及苦葉成分,苦味成分主要為鳳眼草酮,卡帕裡酮、鳳眼草內酯、2,6-二甲氧基對醌等。種子含油約35%及2,6-二甲氧基酸,臭椿苦酮,臭椿內酯,楂杷壬酮,苦木素等。
使用禁忌 脾胃虛寒便溏者慎服。
配伍藥方 1.治小兒水瀉痢疾:鳳眼草蜜水炒,為細末。每服一錢,水煎,空心服。(《萬病回春》) 2.治腸風瀉血:椿莢,一半生用,一半燒存性,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溫米飲調下,不拘時候。(《睪濟總錄》椿莢散) 3.治誤吞魚刺:椿樹子燒研,酒服二錢。(《綱目》引《生生編》) 4.治大便下血,溼熱痢疾:風眼草9克,槐花9克,黃柏6克,白頭翁15克,馬齒莧30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5.治男子婦人赤白痢疾:鳳眼草三分,粟殼二錢,母黑豆二十丸,公棗兒三枚。上為粗末,加蜜一匙,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此藥後仰睡,忌冷水。白痢白粟殼,赤痢赤粟殼。(《普濟方》金鳳散)
上一味中藥材: 土茯苓
下一味中藥材: 紅花龍膽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