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烏蘞莓

wū liǎn méi

烏蘞莓
烏蘞莓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烏蘞莓
藥材拼音 wū liǎn méi
藥材別名 五爪藤、野葡萄藤、五葉莓
英文名稱 japanese cayratia herb
功效分類 清熱燥溼藥
藥用部分 葡萄科植物烏蘞莓Cayratia japonica (Thunb.) Gagn.的全草。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蔓生草本。莖紫綠色,有縱稜,具卷鬚;幼枝有柔毛,後變光滑。掌狀複葉,具小葉5枚,排列成鳥爪狀,中間小葉橢圓狀卵形,兩側的4枚小葉漸小,成對生於同一小葉柄上,但又各具小分葉柄,小葉邊緣具較均勻的圓鈍鋸齒。聚傘花序腋生,花小,黃綠色,具短梗;萼杯狀;花瓣4,卵狀三角形;雄蕊4,與花瓣對生,花葯長橢圓形;雌蕊1,子房上位,2室。漿果倒卵形,成熟時黑色;種子2~4粒。花期5~11月,果期8~10月。
產地分佈 生於山坡、路旁、曠野或園籬旁,攀附於他物上或蔓生。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各地。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集全草,洗淨泥土,除去雜質,曬乾。
藥材性狀 草黃色,全株光滑無毛;根粗壯,淺褐色,橫切面可見皮部約佔1/2,射線明顯;莖具縱稜,節間膨大,有與葉對生的卷鬚。掌狀複葉,小葉片5枚,呈鳥爪狀排列,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者異型後可見中間l枚最大,側生者各2枚著生於同一小葉柄上,小葉片橢圓狀卵形至長卵形,邊緣具疏鈍齒。傘房花狀聚傘花序腋生;花細小,徑4~5毫米。氣微,味苦、酸。
性味歸經 性寒,味苦、酸。歸心經、肝經、胃經。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利溼消腫。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燥溼藥。
臨床應用 用量9~15克;外用適量,常用鮮品搗爛外敷。用治癰腫、疔瘡、痄腮、丹毒等熱毒瘡瘍症;溼熱流注經絡之風溼骨痛;溼熱壅滯之黃疸、痢疾及尿血、白濁等症。
藥理研究 抗病毒、抗炎、解熱;抗菌;具有抗凝血和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水煎液(30毫克/毫升)在試管內能抑制鉤端螺旋體的生長。
化學成分 含阿聚糖、黏液質、黃酮類、酚類、樟腦、香檜烯、δ-蓽澄茄醇、α-松油醇、烏蘞色苷等成分。
使用禁忌 尚不明確。
配伍藥方 ①治項下熱腫,俗名蝦蟆瘟:烏蘞莓搗敷之。(《丹溪纂要》) ②治發背,臀癰,便毒:烏蘞莓全草水煎2次過液,將2次煎汁合併一處,再隔水煎濃縮成膏,塗紗布上,貼敷患處,每日換一次。(《江西民間草藥》) ③治乳腺炎:鮮烏蘞莓,搗爛敷患處。(《青島中草藥手冊》) ④治淋巴腺炎:烏蘞莓葉適量,和等量水仙花鱗莖,紅糖少許,共搗爛,加溫敷患處。(《福建藥物志》) ⑤治帶狀皰疹:烏蘞莓根,磨燒酒與雄黃,抹患處。(《福建藥物志》) ⑥治風溼關節疼痛:烏蘞莓根30克,泡酒服。(《貴州草藥》)
上一味中藥材: 地耳草
下一味中藥材: 黃連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