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ái bèi yè gēn
藥材名稱 | 白背葉根 |
藥材拼音 | bái bèi yè gēn |
藥材別名 | 白膜根、白樸根 |
英文名稱 | White back leaf root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溼藥 |
藥用部分 | 大戟科植物白背葉Mallotus apelta (Loureiro) Mueller Argoviensis.的根。 |
(動)植物形態 | 灌木或小喬木。小枝、葉柄和花序均被灰白色星狀茸毛。葉互生,圓卵形,先端漸尖,基部近截形或短截形,具2腺點,全緣或不規則3裂,有稀疏鈍齒,上面近無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狀茸毛,有細密棕色腺體。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被黃褐色茸毛;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簇生,萼片3到4,卵形,外被毛,內有紅色腺點,無花瓣,雄蕊多數,花絲分離;雌花單生,無花瓣,子房3室,密生星狀茸毛,花柱3。蒴果近球形,密生羽毛狀軟刺,種子細小,圓形,黑色,有光澤。花期6~7月,果期10~ 11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山谷、村邊、路旁、灌木叢或草叢中。分佈於廣東、廣西、福建、湖南等地。 |
採收加工 | 全年可採挖,挖取根部,除去鬚根及泥沙,洗淨,切成塊、片,曬乾。 |
藥材性狀 | 不規則塊狀或圓柱形短段。表面黑褐色或黃褐色,皮薄,可撕離,略帶纖維性。質堅硬,難折斷,斷面纖維性,皮部薄,黃褐色,木部淡黃白色,密佈小孔。氣微,味微苦。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微澀、微苦。歸肝經。 |
功效作用 | 清熱利溼、益氣固脫、疏肝活血。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燥溼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15~30克,煎服。用治慢性肝炎、肝脾腫大、腸炎、脫肛、淋濁、疝氣、子宮下垂、白帶、目赤腫痛。外用適量,浸酒滴耳,用治耳內流膿。臨床用治慢性肝炎,對降低轉氨酶和縮小肝、脾有一定作用。 |
藥理研究 | 含酚類、氨基酸、鞣質、糖類和甾類成分。 |
化學成分 | 含酚類、氨基酸、鞣質、糖類。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①治淋濁:白背葉根五錢,茯神四錢,茯苓三錢。煎水空腹服。(《嶺南草藥志》) ②治子宮下垂:白背葉根十二兩,米醋二斤,煎至半斤,夜間置於露天打露一宵,翌晨一次頓服,連服三劑,並臥床休息一星期,愈後燉黃頭龜連服數天。(《嶺南草藥志》) 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③治眼霧,赤眼紅熱,怕光流淚:鮮野桐根一至二兩(洗淨,切碎),豬肝二至四兩。水適量燉服。(《閩南民間草藥》) ④治雙單喉蛾:白背葉根,蜂糖浸透,去渣,取汁液內服。(《嶺南草藥志》) ⑤治中耳流膿:白背葉根研末,酒適量,浸出濃液滴耳內,並外搽。(《嶺南草藥志》) ⑥治腰骨閃傷:鮮野桐根一兩,洗淨切碎,水、酒各半和豬赤肉二至四兩燉服。(《閩南民間草藥》) ⑦治慢性肝炎,脾臟腫大,腸炎腹胃,脫肛,子宮下垂:白背葉幹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⑧治白帶,淋濁、疝氣,產後風癱:白背葉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⑨治瘰癧:白背葉幹根二兩,豬瘦肉適量,水煎軋(《福建中草藥》) ⑩治瘋狗咬傷:白背葉鮮根二至三兩,水煎服。從被咬日起,每日一劑,連服七日,以後每隔七日服一劑。如病發則連服數劑。(江西《草藥手冊》)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