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白芷

bái zhǐ

白芷
白芷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白芷
藥材拼音 bái zhǐ
藥材別名 香白芷、芷、苻蒿
英文名稱 Angelicae Dahuricae Radix
功效分類 辛溫解表藥
藥用部分 傘形科植物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f.var. formosana(Boiss.) Shan et Yuan或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 etHook.f.的根,產於河南長葛、禹縣者習稱“禹白芷”,產於河北安國者習稱“祁白芷”。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2.5米。主根圓柱形,有分枝,外皮黃褐色。莖直立,基部直徑5~9厘米,常帶紫色,有縱溝紋。莖下部葉羽狀分裂,有長柄;莖中部葉2~3回羽狀分裂,葉柄下部成囊狀膜質鞘;末回裂片長圓形、卵形或線狀披針形,邊緣具白色軟骨質粗鋸齒,基部沿葉軸下延成翅狀;莖上部葉具囊狀鞘。復傘形花序,總苞片無或1~2,鞘狀;傘幅18~40(~70);小總苞片5~10或更多,長約1厘米,比花梗長或等長;花白色。雙懸果橢圓形,分果具5稜,側稜翅狀,無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產地分佈 生於草甸、灌木叢、河邊沙土或石礫質土中,我國北方有栽培。分佈於河北、河南、山西、內蒙古、陝西等地。
採收加工 夏、秋季葉黃時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或低溫乾燥。
藥材性狀 長圓錐形,長7~24厘米,直徑1.5~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黃白色,較光滑,有多數皮孑L樣橫向突起散生,並有支根痕.頂端有凹陷的莖痕。質堅硬而重,斷面類白色,粉性,形成層環棕色,近圓形,皮部散有多數棕色油點。氣芳香,味辛、微苦。
性味歸經 性溫,味辛。歸胃經、大腸經、肺經。
功效作用 散風除溼、通竅止痛、消腫排膿。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溫解表藥。
臨床應用 用量3~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用治感冒頭痛、眉稜骨痛、鼻塞、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有較好的止痛作用,尤其對頭痛等有良好的效果,並有解毒、消炎作用。近來發現,對心臟冠脈有擴張作用,可考慮用治冠心病。
藥理研究 水煎劑還對多種細菌如大腸桿菌、宋氏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霍亂桿菌等有抑制作用。對人型結核桿菌亦有抑制作用,甲醇提取物有抗輻射作用。另外還具有解熱、鎮痛、抗炎;縮短凝血時間、擴張冠狀血管、降血壓;光敏作用;具有抗微生物等作用。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揮發油中檢出29種化合物,含量較高的有甲基環葵烷、1-十四碳烯、月桂酸乙酯、數種呋喃香豆素。另外還含歐前胡素、白芷毒素、東莨菪素、白當歸素、異歐前胡內酯、水合白當歸素、異回芹內酯、氧化前胡素、茴香腦、香芹酚、棕櫚酸等。
使用禁忌 陰虛血熱者忌服,陰虛陽亢頭痛者禁服。
配伍藥方 ①治頭痛:石膏、白芷各6克,薄荷葉、芒硝各9克,鬱金3克。上為極細末,口含水,鼻內搐之。(《蘭室秘藏》白芷散) ②治鼻淵:辛夷、葛風、白芷各2.4克,蒼耳子3.6克,川芎1.5克,北細辛2.1克,甘草0.9克。白水煎,連服四劑,忌牛肉。(《瘍醫大全》) ③治鼻流清涕不止:白芷為細末,以蔥白搗爛為丸。小豆大。每服吮十丸,茶水送下。(《證治準繩》白芷丸) ④治潰瘍病胃痛:白芷、白芍、白及各10~30克,白豆蔻6~12克。每日1劑,水煎分服。(《中醫雜誌》l983,(12):34四白湯) ⑤治腫毒熱痛:醋調白芷末敷之。(《衛生易簡方》)
上一味中藥材: 防風
下一味中藥材: 水朝陽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