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ú huó
藥材名稱 | 獨活 |
藥材拼音 | dú huó |
藥材別名 | 胡王使者、香獨活、川獨活、玉活、獨滑、長生草 |
英文名稱 | radix angelicae pubescentis |
功效分類 | 祛風溼散寒藥 |
藥用部分 | 傘形科植物重齒毛當歸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的根。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高大草本。莖直立,粗壯,中空,常帶紫色,有縱溝紋,上部有短糙毛。葉2回3出羽狀全裂,葉片寬卵形;莖生葉柄基部膨大成兜狀葉鞘,鞘背面無毛或稍被短柔毛。邊緣有不整齊的尖鋸齒,或重鋸齒,齒端有內曲的短尖頭,頂生小葉片3裂,邊緣常帶軟骨質。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花序梗密被短糙毛;總苞片1,長鑽形,有緣毛,常早落;傘幅10~25,密被短糙毛,傘形花序有花17~28(36)朵;小總苞片5~10,闊披針形。花白色,無萼齒,花瓣倒卵形,頂端內凹。果實橢圓形,側翅與果體等寬或略狹,背稜線形,隆起。花期8~9月,果期9~10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陰溼山坡、林下草叢中或稀疏灌叢中。分佈於江西、湖北、四川等地。 |
採收加工 | 春初苗剛發芽或秋末莖葉枯萎時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炕至半乾,堆置2~3天,發軟後再炕至全乾。 |
藥材性狀 | 略圓柱形,下部2~3分枝或更多,長10~30厘米。根頭部膨大,圓錐狀,多橫皺紋,直徑1.5~3厘米,頂端有莖、葉的殘基或凹陷,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具縱皺紋,有隆起的橫長皮孔及稍突起的細根痕。質較硬,受潮則變軟,斷面皮部灰白色,有多數散在的棕色油室,木部灰黃色至黃棕色,形成層環棕色。有特異香氣,味苦、辛,微麻舌。 |
性味歸經 | 性微溫,味辛、苦。歸腎經、膀胱經。 |
功效作用 | 祛風除溼、通痺止痛。屬祛風溼藥下屬分類的祛風溼散寒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9克,煎服;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洗。用治風寒溼痛、腰膝疼痛、少陰伏風頭痛。 |
藥理研究 | 動物實驗表明,醇提物有抗血小板凝集和抗血栓作用,活性成分為二氫山芹醇、二氫山芹醇乙酸酯等。水煎劑或流浸膏對大鼠有鎮靜、催眠、鎮痛、抗炎作用。還有降壓、抗心律失常作用;具有光敏、解痙、抗腫瘤、抗菌、促進脂肪分解、興奮呼吸等作用。 |
化學成分 | 油中主要成分為佛手烯、百里香酚等,還含二氫山芹醇、二氫山芹醇乙酸酯、當歸酸、巴豆酸、蛇床子素、二氫歐山芹醇、當歸酸酯、歐芹酚甲醚、毛當歸醇、當歸醇D、二氫山芹醇、異歐前胡內酯、二氫山芹醇-β-D-葡萄糖苷、佛手酚、橙花叔醇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陰虛血燥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少陰寒鬱頭痛:獨活15克,防風6克。水煎服。(《本草匯言》) ②治外感少陰頭痛:獨活、細辛、川芎、秦艽、生地黃、羌活、防風、甘草。水煎服。(《症因脈治》獨活細辛湯) ③治少陰寒溼腰痛,不能轉側,頭痛身疼,無汗拘緊,脈左尺細緊:獨活、蒼朮、防風、細辛、川芎、甘草。水煎服,寒甚加生薑、桂枝。(《症因脈治》獨活蒼朮湯) ④治腳氣腫脹痛:獨活15克,木瓜、牛膝各30克。共為末,每服9克,空心白湯調下。(《本草匯言》) ⑤治歷節風痛:獨活、羌活、松節等分。用酒煮過,每日空心飲一杯。(《綱目》引《外臺》)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