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ān pò shí
藥材名稱 | 穿破石 |
藥材拼音 | chuān pò shí |
藥材別名 | 地棉根、川破石 、黃蛇、鐵籬根、九層皮、柘根、山黃箕 |
英文名稱 | Radix Cudraniae |
功效分類 | 祛風溼清熱藥 |
藥用部分 | 桑科植物構棘Machura cochinchinensis (Lour) Corner或柘樹M. tricuspidata Carr.的乾燥根。 |
(動)植物形態 | 常綠灌木,高2~4米。直立或攀援狀,根皮橙黃色,枝灰褐色,光滑,皮孔散生,具直立或略彎的棘刺,粗壯。單葉互生,葉片革質,倒卵狀橢圓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先端鈍或漸尖,或有微凹缺,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基出脈3條,側脈6~9對。花單性,雌雄異株,球狀花序單個或成對腋生,具短柄,被柔毛,雄花具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具花被片4,先端厚有絨毛。聚花果球形,肉質,熟時橙紅色,被毛,瘦果包裹在肉質的花被和苞片中。花期4~5月,果期9~10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山坡、溪邊灌叢中或山谷、林緣等處。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
採收加工 | 全年均可採,挖出根部,除去泥土、鬚根,曬乾,或洗淨,趁鮮切片,曬乾。亦可鮮用。 |
藥材性狀 | 根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1.5~2.5厘米;或已切成圓形厚片。外皮黃色或橙紅色,具顯著的縱皺紋及少數鬚根痕。栓皮薄而易脫落。質地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皮部薄,灰黃色,具韌性纖維,木部佔絕大部分。黃色,柴性,導管孔明顯,有的中央部位有小髓。氣微,味淡。 |
性味歸經 | 性涼,味淡、微苦。歸心經、肝經。 |
功效作用 | 祛風通絡,清熱除溼,解毒消腫。屬祛風溼藥下屬分類的祛風溼清熱藥。 |
臨床應用 | 內服:煎湯,用量9~30克,鮮者可用至120克;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主治風溼痺痛,跌打損傷,黃疸,腮腺炎,肺結核。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淋濁,蠱脹,閉經,勞傷咯血,疔瘡癰腫。 |
藥理研究 | 具有抗結核桿菌作用。柘樹根水提液經樹脂處理獲得的兩組黃酮組分1、組分2,分別加入人胃癌細胞NKM進行體外培養同位素標記實驗,結果表明,組分1、組分2對NKM細胞DNA、蛋白質合成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的濃度範圍內,隨劑量的增加,抑制率也相應的增加。組分1對RNA的合成抑制顯著,而組分2對RNA的合成抑制不顯著;組分l劑量300μg/ml時,從細胞形態看出在幾小時內細胞死亡、解體。 |
化學成分 | 穿破石含柘樹異黃酮A、3'-O-甲基香豌豆苷元、去氫木香內酯、亞油酸甲酯等。 |
使用禁忌 | 孕婦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閉經:穿破石根15~30克。水煎服。(《廣西本草選編》) ②治肺熱咯血:穿破石30克,去粗皮,炒焦,水煎,衝糖服,每日3次。(《浙江藥用植物志》) ③治瘡癰腫:穿破石鮮根皮或鮮葉,搗爛外敷。(廣西本草選編》) ④治外痔出血:鮮穿破石120克,水煎服。另用紅馬蹄草搗爛外敷患處。連續3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⑤治胃、十二指腸潰瘍疼痛:鮮穿破石60克。水煎,3次分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⑥治骨折:穿破石、三加皮、胡頹子各等量,均用根皮焙乾研末,以適量凡士林加熱調成膏狀,復位後,外敷藥膏,夾板固定。隔日換藥一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