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防己

fáng jǐ

防己
防己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防己
藥材拼音 fáng jǐ
藥材別名 漢防己、石蟾蜍、白木香、山烏龜
英文名稱 the root of fangji
功效分類 祛風溼清熱藥
藥用部分 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S.Moore的塊根。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纏繞藤本。根圓柱狀,有時呈塊狀,外皮淡棕色或棕褐色。莖柔韌,圓柱形,有時稍扭曲,具細條紋,枝光滑無毛,基部稍帶紅色。葉互生,質薄較柔,葉柄盾狀著生,長與葉片相等;葉片外形近圓形,先端銳尖,基部截形或稍心形,全緣,兩面均被短柔毛,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花小,雌雄異株,為頭狀的聚傘花序;雄花花萼4,肉質,三角狀,基部楔形,外面被毛,花瓣4,略呈半圓形,邊緣微向內彎,具爪,雄蕊4花葯近圓形;雌花的花萼、花瓣與雄花同數,無退化雄蕊,心皮1,花柱3枚。核果球形。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產地分佈 生於山坡、丘陵地帶的草叢及灌木林的邊緣。分佈於江蘇、安徽南部、浙江等地。
採收加工 秋季採挖,洗淨或颳去栓皮,切成長段,粗根縱剖為2~4瓣,曬乾。
藥材性狀 不規則圓柱形、半圓柱形塊狀或塊片狀,常彎曲如結節狀,長3~10厘米,直徑1~6厘米。去栓皮的藥材表面淡灰黃色,可見殘留的黑褐色栓皮,彎曲處有深陷的橫溝。體重,質堅實,斷面平坦,灰白色至黃白色,富粉性,有排列稀疏的放射狀紋理,縱剖面淺灰白色,維管束淺棕色,呈彎曲筋脈狀紋理。氣微、味苦。
性味歸經 性寒,味苦。歸膀胱經、肺經。
功效作用 利水消腫、祛風止痛。屬祛風溼藥下分類的祛風溼清熱藥。
臨床應用 用量4.5~9克,煎湯內服,或入丸、散。用治水腫、小便不利、風溼痺痛、下肢溼熱、疥癬瘡腫等。
藥理研究 有鎮痛、抗炎、抗過敏、鬆弛橫紋肌等藥理作用,對心血管系統有降壓、抗心肌正性肌力、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心室肥厚等作用。
化學成分 含多種生物鹼,其中主要為粉防己鹼、去甲基粉防己鹼、較環藤酚鹼、氧化防己鹼、防己諾林鹼等。可應用比色法及薄層色譜法進行總生物鹼及粉防己鹼、去甲基粉防己鹼的含量測定。
使用禁忌 脾胃虛弱及陰虛無溼熱者禁服。
配伍藥方 ①治遺尿,小便澀:防己、葵子、防風各30克。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股,散服亦佳。(《千金要方》) ②治膀胱水蓄脹滿,幾成水腫:防己6克,車前子、韭菜子、澤瀉各9克。水煎服。(《本草切要》) ③治腳氣腫痛:防己、木瓜、牛膝各9克,桂枝1.5克,枳殼3克。水煎服。(《本草切要》) ④治水膨脹:防己30克、生薑15克。同炒,隨入水煎服。半飢時飲之。(《本草匯言》) ⑤治鼻衄:防己(生用)90克,搗羅為細散。每服6克,新汲水調下。老人小兒酒調3克服。更用熱湯調少許、鼻中喘氣,佳。(《聖濟總錄》)
上一味中藥材: 秦艽
下一味中藥材: 路路通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