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í nán téng
藥材名稱 | 石南藤 |
藥材拼音 | shí nán téng |
藥材別名 | 酒餅藤、爬巖香、石茹 |
英文名稱 | piper wallichii |
功效分類 | 祛風溼強筋骨藥 |
藥用部分 | 來源於胡椒科植物山蒟Piper hancei Maxim.的莖葉。 |
(動)植物形態 | 木質藤本。莖圓柱形,節上常生不定根。葉互生,紙質或近革質,橢圓形、長圓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漸狹或楔形,有時明顯不對稱,兩面無毛或下面被極稀的短柔毛,葉脈5~7條;托葉痕超過葉柄中部。花單性,雌雄異株;穗狀花序與葉對生;苞片近圓形,無柄,盾狀;花小,黃綠色;雄蕊2枚,花絲短;子房無柄,柱頭4裂,稀3裂。漿果球形,黃色。花期4~7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林中,常攀援於樹上或石上。分佈於我國南部各地。 |
採收加工 | 秋季採收,切段,曬乾。 |
藥材性狀 | 莖圓柱形,略扁,有分枝,長達150厘米以上,直徑0.3~0.5厘米。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細縱紋,節部稍膨大,常生不定根。質稍韌,斷面黃白色,木質部有細孔,中央有灰白色髓。葉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漸狹,有的明顯不對稱,青綠色,無毛或下面被極稀短毛。近革質,幹後皺縮。氣微香,味辛辣。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辛。歸肝經、脾經。 |
功效作用 | 消腫止痛、驅風寒、通經絡。屬祛風溼藥下屬分類的祛風溼強筋骨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6~15克,煎服;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患處。用於治療風溼骨痛、手足麻痺、感冒風寒、咳嗽氣喘、腹寒痛。 |
藥理研究 | 石南藤注射液肌肉注射,對手術後疼痛、骨折整復及胃和肝膽部疼痛、慢性腰腿疼、關節炎等均有鎮痛效果。 |
化學成分 | 含生物鹼、黃酮苷、酚類等。 |
使用禁忌 | 陰虛火旺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治腫瘍病後,筋脈拘急:釣鉤藤、伸筋藤、石南藤、羊帶歸根、天燈心、狗骨子根、珍珠簾根、豨薟草根。水煎,入酒和服。 (《準繩·瘍醫》卷五·釣鉤藤散 )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