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ū shāo shé
藥材名稱 | 烏梢蛇 |
藥材拼音 | wū shāo shé |
藥材別名 | 烏蛇、烏風蛇、黑烏梢、烏花蛇、劍脊蛇、黑風蛇、黃風蛇、劍脊烏梢蛇 |
英文名稱 | zaocys dhumnade |
功效分類 | 祛風溼強筋骨藥 |
藥用部分 | 遊蛇科動物烏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去內臟的全體。 |
(動)植物形態 | 體長可達2米左右。頭扁圓形,尾細長,眼大而不陷,有光澤。鼻孔大而橢圓,位於兩鼻鱗間。吻鱗微露於頭頂,鼻間鱗寬大於長,前額鱗寬大於長,外緣包於頭側,額鱗前寬後窄,略呈五角形,眼上鱗寬大。上唇鱗8枚,第4、5枚人眼;頰鱗1枚,與第2、3枚上唇鱗鄰接;眼前鱗2~3枚,上緣包至頭背。眶後鱗2枚,前額鱗2枚,後顳鱗2—3枚,下唇鱗10枚,前5枚與咽頭鱗相接,第6枚最大。脊部高聳成屋脊狀,俗稱劍脊。背鱗14~18列,從頸後起背部中央有2~4行鱗片起稜顯著,形成兩條縱貫全體的黑線。腹鱗186~205枚,肛鱗2裂,尾下鱗101~128。尾部漸細,呈青灰色或黑褐色。 |
產地分佈 | 生活在丘陵地帶及田野間,主要以蛙類為食。無毒。分佈於河南、陝西、甘肅、四川、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東及廣西等地。 |
採收加工 | 春至秋捕捉,捉後處死,用刀從腹部剖開,除去內臟,捲成圓盤,置於鐵絲架上,用柴火燻至焦黑,取下曬一兩日,乾透即成。 |
藥材性狀 | 圓盤狀,盤徑約16厘米。頭盤於中央,口內為多數同形細齒,上下唇鱗片近無色,上唇鱗8片。頰鱗1片,眼較大,有光澤,有一較小的眼前下鱗。頭背及體背部黑褐色或綠黑色,背脊高聳呈屋脊狀,習稱“劍脊”,背鱗大部平滑,僅中央2~4行起稜,鱗行為偶數排列。腹部剖開邊緣向內反捲,內呈黃白色或淡棕色,可見眾多排列整齊的肋骨。尾明顯細長,尾下鱗雙行,氣腥,味淡。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甘。歸肝經。 |
功效作用 | 祛風、通絡、止痙。屬祛風溼藥下屬分類的祛風溼強筋骨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9~12克,焙乾研粉內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燒灰調敷。用治風溼頑痺、麻木拘攣、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瘰癧惡瘡。 |
藥理研究 | 烏梢蛇有抗炎、鎮痛、鎮靜及調節免疫等作用。烏梢蛇血清有抗蛇毒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17種氨基酸、脂肪酸和多種微量元素,鮮肉含蛇肌果糖、蛇肌醛縮酶等。實驗表明,烏梢蛇水煎和醇提取物具有抗炎、鎮痛、抗驚厥等作用。 |
使用禁忌 | 血虛生風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面上瘡:烏蛇30克,燒灰,細研如粉,以臘月豬脂調塗之。(<聖惠方》) ②治身體頑麻風:烏蛇30克(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防風15克(去蘆頭),細辛15克,白花蛇30克(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天麻15克,獨活S克,肉桂15克(去皺皮),枳殼15克(麩炒微黃去瓤),苦參15克(銼)。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溫酒下二十丸。(《聖惠方》烏蛇丸)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