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ǎ yuán qiàn
藥材名稱 | 假芫茜 |
藥材拼音 | jiǎ yuán qiàn |
藥材別名 | 野芫荽、刺芹、香信、番香茜、香菜 |
英文名稱 | Foetid Eryngo Herb |
功效分類 | 辛溫解表藥 |
藥用部分 | 傘形科植物刺芫荽Eryngium foetidum L.的全株。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有特殊香氣。基生葉革質,倒披針形,基部漸狹而呈一闊而扁平的柄,邊緣有硬骨質和刺狀鋸齒,羽狀脈達鋸齒尖端呈硬刺;莖生葉短而硬,3~5裂或不分裂,疏生尖刺。花葶直立,粗壯,2歧分枝;頭狀花序極短,生於莖之分叉處;總苞片5~6,葉狀,邊緣疏生尖刺;小苞片線形;小花多數,白色或淡綠色。雙懸球形或卵形,有球形茶色小凸瘤。 |
產地分佈 | 生於林邊、路旁、山坡、曠野的肥沃、溼潤土地上。分佈於廣東、廣西、海南、雲南等地。 |
採收加工 | 全年均可採。拔取全草,抖淨泥沙,曬乾。 |
藥材性狀 | 主根粗短,圓錐形,鬚根眾多,灰褐色。基生葉8~12片,皺縮,展平後呈倒披針形或披針形,黃綠色,基部漸窄而成一扁平葉柄,邊緣有硬骨質和刺狀齒,羽狀脈達鋸齒尖端成硬刺。花莖自植株中央伸出,粗壯,中部以上分為2枝,並帶有披針形的短葉,頂端尖銳,邊緣3~5裂或不分裂,具疏而銳利的齒。有殘留多數小花,呈頭狀花序聚生於花莖的分叉處,易脫落,殘留萼片尖硬刺手。雙懸果極細,呈卵形,表面具微細的棕色瘤狀小點;全株香氣較濃,味辛微苦。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辛、微苦。歸肺經、脾經、胃經、大腸經。 |
功效作用 | 疏風解表、芳香健胃。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溫解表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9~15克,煎服。外用適量,煎水燻洗或取鮮品搗爛敷患處。用治麻疹初期透發不暢、外感風寒咳嗽、食滯脘脹納差。外用治跌打腫痛。 |
藥理研究 | 抗氧化作用:假芫茜中含有豐富的多酚類化合物,具有顯著的抗氧化活性。抗氧化作用有助於中和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對細胞的損傷。 抗炎作用:研究顯示,假芫茜中的一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活性。它們可以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炎症症狀。這種抗炎作用可能與假芫茜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和酚類物質有關。 抗菌作用:假芫茜提取物對多種細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發現,假芫茜中的化合物可以抑制一些致病菌的生長和繁殖,顯示出一定的抗菌活性。 抗腫瘤活性:一些研究表明,假芫茜中的化合物可能具有抗腫瘤活性。這些化合物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增殖,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具有潛在的抗腫瘤效果。 |
化學成分 | 其化學成分主要包括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酚類化合物和多酚類化合物等。以下是假芫茜中一些重要的化學成分: 揮發油:假芫茜中含有揮發油,主要成分包括薄荷醇(menthol)、薄荷酮(menthone)和薄荷烯醇(menthofuran)等。這些揮發油賦予假芫茜獨特的香味和藥理活性。 黃酮類化合物:假芫茜中含有多種黃酮類化合物,如巖黃酮(luteolin)、巖黃酮-7-O-葡萄糖苷(luteolin-7-O-glucoside)等。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腫瘤等藥理活性。 酚類化合物:假芫茜中富含酚類化合物,如兒茶素(catechins)和咖啡酸(caffeic acid)等。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活性。 多酚類化合物:假芫茜中含有多種多酚類化合物,如原芫茜素(rosmarinic acid)、兒茶素等。多酚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腫瘤等多種活性。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假芫茜茶:將乾燥的假芫茜葉用開水沖泡,沏成茶飲用。假芫茜茶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溼的作用,適用於風溼性關節炎、骨傷疼痛等症狀。 假芫茜藥酒:將乾燥的假芫茜葉浸泡在白酒中,密封儲存一段時間後飲用。假芫茜藥酒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的作用,適用於風溼性關節炎、肌肉疼痛等症狀。 假芫茜外敷:將鮮假芫茜葉搗爛,敷於患處,可緩解疼痛和腫脹。假芫茜外敷適用於扭傷、淤血等外傷症狀。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