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ú jì shēng
藥材名稱 | 槲寄生 |
藥材拼音 | hú jì shēng |
藥材別名 | 北寄生、凍青、冬青、柳寄生、槲寄、黃寄生 |
英文名稱 | mistletoe |
功效分類 | 祛風溼強筋骨藥 |
藥用部分 | 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Kom.) Nakai的帶葉莖枝。 |
(動)植物形態 | 常綠小灌木,高30~60厘米。莖黃綠色或綠色,稍肉質,常2~5叉狀分枝,節部膨大,節間圓柱形。葉對生於枝端,稍肉質,黃綠色或綠色,長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頂端鈍或圓,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主脈3~5條,不甚明顯。花小,單性,雌雄異株,生於兩葉之間,無柄,黃綠色,雄花序聚傘狀,通常有花3朵,花被鐘形,雄蕊4枚,貼生於裂片上,雌花1~3朵簇生,花被鐘形,子房下位。漿果。 |
產地分佈 | 常寄生於梨、榆、楊、山楂等樹上。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地。 |
採收加工 | 於冬季採集,用刀割下,除粗枝,陰乾或曬乾,紮成小把。或用沸水撈過(使不變顏色),曬乾。 |
藥材性狀 | 帶葉莖枝。莖枝圓柱形,常2~5叉狀分枝,長約30厘米,直徑0.3~1厘米,表面黃綠色、金黃色或黃棕色,具縱皺紋,節部膨大,具分枝或枝痕,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纖維性較強,有放射狀紋理。葉對生於枝端,易脫落,革質,幾無柄,長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2~7厘米,寬0.5~1.5厘米,頂端鈍圓,基部楔形,全緣,表面黃綠色、黃棕色或金黃色,有細皺紋,葉脈5條,中間3條明顯。氣臭,味微苦,嚼之有黏性。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苦。歸肝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祛風溼、補肝腎、強筋骨、降血壓、安胎下乳。屬祛風溼藥下屬分類的祛風溼強筋骨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9~15克,內服煎湯,治療風溼痺痛、腰膝痠軟、高血壓、胎動不安、產後乳少等症。 |
藥理研究 | 降壓,對冠脈呈舒張作用,顯著增加冠脈血流量,減慢心率,對心肌收縮力呈先抑制後增強作用;具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尚具有抗腫瘤等作用。能顯著增加豚鼠離體心臟和顫動狀態離體心臟的冠脈流量,並能對抗神經垂體素對冠脈收縮的作用;醇提物靜脈注射或腹腔注射可使犬和兔血壓明顯下降;槲寄生總苷體內、體外均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毒性:煎劑小鼠灌胃LDso為(10.10±SD0.46)克/千克。 |
化學成分 | 含三萜類:齊墩果酸、p-香樹脂醇、羽扇豆醇等;甾醇類:B-谷甾醇等;黃酮類:鼠李秦素等;苷類:丁香苷等;有機酸及微量元素。另含槲寄生新苷I-Ⅵ、紫丁香苷、3’-甲基鼠李素、1,8-桉葉醇、β-乙醯基香樹脂醇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①風溼痺痛:槲寄生配獨活、秦艽、當歸等。 ②胎動不安:槲寄生配艾葉、紫蘇等。 ③高血壓,頭痛,頭暈:槲寄生配杜仲、夏枯草等。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