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ì fēng pí
藥材名稱 | 地楓皮 |
藥材拼音 | dì fēng pí |
藥材別名 | 地楓、南寧地楓皮 |
英文名稱 | anisetree bark |
功效分類 | 祛風溼強筋骨藥 |
藥用部分 | 木蘭科植物地楓皮Illicium difengpi K.I.B.et K.I.M.的乾燥樹皮。 |
(動)植物形態 | 常綠灌木。高1~3米,全株具芳香氣味。根圓柱形,外皮暗紅棕色,內皮紅棕色。葉常3~5片聚生於枝頂或節上;葉片革質或厚革質,有光澤,倒披針形、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頂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全緣。花紅色,單生或2~4朵簇生於枝頂或腋生;花被片15~20;雄蕊21~23枚;開花時心皮常為13枚,離生,輪列,頂端彎曲。聚合果常由9~11個瞢葵組成。種子扁卵形,黃色,光亮。花期4~5月,果期8~9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石灰岩山地疏林。分佈於廣西西南部。 |
採收加工 | 春、秋季剝取樹皮,曬乾。 |
藥材性狀 | 捲筒狀或槽狀,長5~15厘米,直徑1~4厘米,厚0.2~0.3厘米。外表麵灰棕色至深棕色,有的可見灰白色地衣斑,粗皮易剝離或脫落,脫落處棕紅色。內表面棕色或棕紅色,具明顯的細縱皺紋。質鬆脆,易折斷,斷面顆粒狀。氣微香,味微澀。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澀、微辛,有小毒。歸膀胱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祛風除溼、行氣止痛。屬祛風溼藥下屬分類的祛風溼強筋骨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6~9克,水煎服。用治風溼痺痛、腰肌勞損。 |
藥理研究 | 鎮痛實驗結果表明,地楓皮能明顯抑制小鼠核醋酸所致的扭體反應,並能提高小鼠對光輻射熱的痛閥百分率。 |
化學成分 | 含揮發油,主要為α-蒎烯、β-蒎烯、莰烯等44種化合物。另含槲皮苷、6-對香豆醯基苷、樟烯、1,8-桉葉素、芳樟醇、黃樟醚、樟腦、乙酸龍腦酯、月桂烯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孕婦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氣滯腹痛:地楓皮10克。切碎,水煎,去渣,取汁,溫服。每日1劑,1個月為1個療程。 ②治風溼癬痛:地楓皮適量。水煎,去查,取汁,用藥汁清洗患處。不拘時候。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