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ǎo bó gǔ
藥材名稱 | 小駁骨 |
藥材拼音 | xiǎo bó gǔ |
藥材別名 | 駁骨丹、接骨草、小還魂、小葉金不換 |
英文名稱 | common gendarussa herb |
功效分類 | 祛風溼強筋骨藥 |
藥用部分 | 爵床科植物小駁骨Gen-darussa vulgaris Nees的乾燥地上部分。 |
(動)植物形態 | 亞灌木,直立無毛,高約1米。莖圓柱形,節膨大,分枝多,嫩枝常深紫色。葉對生;紙質;葉柄長不及1厘米;葉片狹披針形至披針狀線形,長5~10厘米,寬5~15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全緣;側脈每邊6~8條,呈深紫色。穗狀花序頂生,上部密生,下部間斷;苞片對生,每苞片中有花2至數朵;萼近相等的5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長約4毫米;花冠白色或粉紅色,長約1.3毫米,花冠管圓筒狀,喉部稍擴大,冠簷二唇形,上唇長圓狀卵形,下唇淺3裂;雄蕊2,花絲稍扁,花葯具闊面斜的藥隔,藥室2,一個基部有尾狀附屬物;子房每室有2個胚珠,花柱線形。蒴果棒狀,長1.2厘米,無毛。花期春季。 |
產地分佈 | 生於村旁或路邊的灌叢中,亦有栽培。分佈於臺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
採收加工 | 全年均可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
藥材性狀 | 本品莖呈圓柱形,有分枝,長40~90厘米,直徑0.2~3厘米。莖表面黃綠色、淡綠褐色或褐綠色,有稀疏的黃色小皮孔;小枝微具四稜線,節膨大。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葉對生,捲縮破碎,展平後呈狹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4~14厘米,寬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葉脈略帶紫色。有的可見穗狀花序,頂生或生於上部葉腋,苞片窄細,花冠二唇形。氣微,味微辛、酸。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辛。歸肝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祛瘀止痛,續筋接骨。屬祛風溼藥下屬分類的祛風溼強筋骨藥。 |
臨床應用 | 內服:煎湯,15~30克;或研末;或泡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煎湯燻洗。用於跌打損傷,筋傷骨折,風溼骨痛,血瘀經閉,產後腹痛。 |
藥理研究 | 小劑量使鼠體溫升高,劑量過大則使體溫降低,可致劇烈瀉下,並可導致死亡。 |
化學成分 | 本品含β-谷固醇,爵床脂素和揮發油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孕婦慎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風溼痛:小駁骨、大風艾、過山香、水菖蒲、紅鷹不撲各適量。用水煲,燻洗患處。(《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四肢神經痛:小駁骨、楓寄生、埔銀、土菸頭、鈕子茄及一條根各20克。水煎服。(《臺灣植物藥材志》) ③治經痛:小駁骨40克。水煎服。(《臺灣植物藥材志》) ④治跌打傷:小駁骨莖及根40~75克,水煎服;或全草搗爛,酒炒後,趁熱推跌打骨折處。(《臺灣植物藥材志》) ⑤治骨折:小駁骨全株250克,枇杷葉500克,九節茶葉60克,小雄雞一隻。共搗爛,復位後,敷患處,1.5小時取去。(《廣東省惠陽地區中草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