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ān xiè yè
藥材名稱 | 番瀉葉 |
藥材拼音 | fān xiè yè |
藥材別名 | 旃那葉、瀉葉、泡竹葉、翼瀉葉 |
英文名稱 | folium sennae |
功效分類 | 潤下藥 |
藥用部分 | 豆科植物狹葉番瀉Cassia angustifolia Vahl或尖葉番瀉Cassia acutifolia Delile的乾燥小葉。 |
(動)植物形態 | 狹葉番瀉:小灌木,高達1米。葉為羽狀複葉,具5~8對小葉,小葉具短柄。小葉片披針形,長23~46毫米,寬3.5~9毫米,先端漸尖,基部稍不對稱,兩面疏被毛近無毛,托葉卵狀披針形,長2~4毫米。總狀花序腋生,生花6~14朵,萼片5,長卵形,不等大,花瓣5,黃色,倒卵形,下面2瓣較大,雄蕊10,上部3枚不育且小形,中部4枚等長,下部3枚身下彎曲,花葯略呈四方形,基部箭形,雌蕊彎曲呈鐮刀狀,子房具柄,疏被毛。莢果呈扁平長方形,長4~6厘米,寬1~1.7厘米,幼時疏被白毛,後漸脫落。種子4~7,略呈長方形而扁。花期9~12月,果期翌年3月。尖葉番瀉:形態與狹葉番瀉相似,主要不同點:小葉4~8對,小葉片長卵圓形,長1.3~1.7厘米,寬0.7~1.4厘米,先端急尖或月棘尖,葉基不對稱,全緣,兩面均有細短毛茸。夾果較寬,寬2~2.5厘米,先端尖突微小,不顯,含種子6~7粒。 |
產地分佈 | 原產於東非。在印度及巴基斯坦有大量栽培。我國雲南也有小量引種栽培。 |
採收加工 | 春季花開時採收,除去泥沙,曬乾。 |
藥材性狀 | 狹葉番瀉:呈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5厘米,寬0.4~2厘米,葉端急尖,葉基稍不對稱,全緣。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淺黃綠色,無毛或近無毛,葉脈稍隆起。革質。氣微弱而特異,味微苦,稍有黏性。尖葉番瀉:呈披針形或長卵形,略捲曲,葉端短尖或微突,葉基不對稱,兩面均有細短毛茸。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甘、苦。歸大腸經。 |
功效作用 | 瀉熱行滯,通便,利水。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潤下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2~6克,後下,或開水泡服。治療熱結積滯,便秘腹痛,水腫脹滿。 |
藥理研究 | 具有顯著的瀉下作用;止血;對多種細菌以及白色念珠菌和某些致病性面板真菌有抑制作用。可使降低的腸黏膜組胺含量恢復至正常水平,能阻斷神經一肌肉接頭衝動的傳遞,阻止乙醯膽鹼與M受體的結合而使肌肉鬆弛。 |
化學成分 | 狹葉番瀉葉含番瀉甙A、B C、D,大黃酚,大黃素,大黃素甲醚,3-甲基-8-申氧基-2-乙醯基-1,6-萘二酚-6-O-β-D-葡萄糖甙,小葉中含山奈酚。尖葉番瀉葉含番瀉甙A、B、C、D,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大黃酚。嫩葉中含山奈酚。此外,同屬植物耳葉番瀉葉含花白甙,樹皮含多酚氧化酶。 |
使用禁忌 | 體虛及孕婦、經期及哺乳期禁服。用量過大,易致腹痛、噁心、嘔吐。 |
配伍藥方 | ①治胃弱消化不良,便秘腹脹、胸悶:番瀉葉3克,生大黃2克,橘皮3克,黃連1.5克,丁香2克,生薑3克。沸開水100毫升,溫浸2小時,去渣濾過,每日3次分服。(《現代實用中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