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柴胡

chái hú

柴胡
柴胡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柴胡
藥材拼音 chái hú
藥材別名 紅柴胡、南柴胡、地燻、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英文名稱 Radix Bupleuri
功效分類 辛涼解表藥
藥用部分 傘形科植物狹葉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根(習稱“南柴胡”),或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的根(“習稱北柴胡”)。(本文以南柴胡為例)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主根深長,少分枝。莖上部多分枝,略呈“之”字彎曲。葉互生,線形或狹線形,長7~17厘米,寬2~6厘米,先端漸尖,具短芒,基部漸狹,有5~7條縱脈,具白色骨質邊緣。復傘形花序多數,整合疏鬆圓錐花序;總苞片1~3,條形;傘幅3~8,弧曲;小總苞片5,狹披針形,緊貼小傘;花梗6~15;花黃色。雙懸果寬橢圓形,長約2.5毫米,寬約2毫米,稜粗鈍凸出。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產地分佈 生於沙質草原、沙丘草甸及陽坡疏林下。主產於湖北、四川、安徽等地。
採收加工 春、秋季採挖,除去莖葉及泥沙,乾燥。
藥材性狀 根較細,圓錐形,頂端有多數細毛狀枯葉纖維,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頭處多具細密環紋。質稍軟,易折斷,斷面略平坦,不顯纖維性。具敗油氣。
性味歸經 性微寒,味苦。歸肝經、膽經、肺經。
功效作用 和解表裡、疏肝、昇陽。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臨床應用 用量3~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用治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脫肛。
藥理研究 藥理試驗證明,柴胡具有抗炎、解熱、鎮靜、鎮痛、鎮咳及抗驚厥作用;可減輕肝損傷和促進膽汁分泌;具有降血壓、降低血清膽固醇以及溶血作用;具有抗潰瘍、抗菌、抗病毒、抗腫瘤、升高血糖、降低血中脂肪含量、抗輻射損傷等作用。有毒性。
化學成分 本品主要含戊酸、亞麻酸、棕櫚酸、硬脂酸、山柰酚、山柰苷、槲皮素、芸香苷、香橙烯、龍腦、大葉柴胡皂苷Ⅱ、桃金娘醇、α-菠菜固醇、去葡萄糖基柴胡皂苷α、柴胡皂苷等成分。另含春福壽醇等成分。
使用禁忌 真陰虧損,肝陽上亢及肝風內動之證禁服。
配伍藥方 ①治外感風寒,發熱惡寒,頭痛身痛:柴胡3~9克,防風3克,陳皮4.5克,芍藥6克,甘草3克,生薑三五片。水一鍾半,煎七八分。熱服。(《景嶽全書》正柴胡飲) ②治瘧疾,寒多熱少,腹脹:柴胡、半夏、厚朴、陳皮各6克。水二碗、煎八分。不拘時候服。(《本草匯言》) ③治脅肋疼痛,寒熱往來:柴胡6克。川芎、枳殼(麩炒)、芍藥各4.5克,甘草(炙)1.5克,香附4.5克。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前服。(《景嶽全書》柴胡疏肝散) ④治黃疸:柴胡(去苗)30克,甘草0.3克。上都細銼作一劑,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至七分,絞去滓。任意時時服,一日盡。(《孫尚藥方》) ⑤治積熱下痢不止:柴胡、黃芩各12克。水煎服。(《聖惠方》)
上一味中藥材: 牛至
下一味中藥材: 巖椒草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