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亞麻子

yà má zi

亞麻子
亞麻子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亞麻子
藥材拼音 yà má zi
藥材別名 胡麻子、亞麻仁、壁蝨胡麻、大胡麻
英文名稱 linseed
功效分類 潤下藥
藥用部分 亞麻科植物亞麻Linum usitatissimum L.的種子。
(動)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莖直立,上部分枝,基部稍木質,表面具縱紋。單葉互生,無柄或近於無柄;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窄,全緣,葉脈常3出。花單生於枝頂及上部葉腋;萼片5,宿存;花瓣5,藍色或白色,倒卵形或廣倒卵形,先端近圓形,微凹,基部漸狹,邊緣微有波狀缺刻;雄蕊5枚,與花瓣互生,花葯線狀,縱裂,花絲細長,線形而扁,基部逐漸膨大,略呈三角狀,退化雄蕊5枚,僅留齒狀痕跡,與雄蕊互生;子房5室,每室有2枚胚珠,花柱5,分離,柱頭條形。蒴果球形,稍扁,淡褐色,成熟時頂端5瓣裂。種子扁平,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黃褐色或暗褐色,有光澤。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產地分佈 全國各地有栽培。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地。
採收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植株,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再曬乾。
藥材性狀 扁平卵圓形,長4~7毫米,寬2~3毫米。表面紅棕色或灰褐色,平滑而有光澤,一端鈍圓,另端尖而略偏斜,在擴大鏡下可見微小的凹點。種臍位於尖端的凹陷處,種脊位於一側的邊緣,種皮薄脆,胚乳薄膜狀,棕色,子葉2,黃白色,富油性。用水浸泡後,種皮表皮中的黏液質膨脹而成透明黏液膜,包圍整個種子。氣無,嚼之有豆腥味。以飽滿、光亮、色紅棕者為佳。
性味歸經 味甘,性平。歸肺經、肝經、大腸經。
功效作用 潤燥、祛風。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潤下藥。
臨床應用 用於癘風疥癩、面板乾燥瘙癢、陰虛血少、腸燥便秘、毛髮枯萎脫落;此外,尚可用於血虛頭痛、眩暈、麻風及肺燥咳嗽等症。煎服,用量9~15克;或外用適量。
藥理研究 有輕微致瀉、防癌、潤滑、緩和刺激、調血脂作用,可用於治療區域性炎症,還可預防高脂血症或動脈粥樣硬化。注意,由於含氰苷,服用應注意毒副作用。
化學成分 主含亞麻子油,脂肪油30%~40%,油中主要成分為亞油酸、a-亞麻酸、油酸、肉豆蔻酸、棕櫚酸,並含牻牛兒基牻牛兒醇。
使用禁忌 胃弱、大便滑洩及孕婦忌服。
配伍藥方 ①治老人面板乾燥,起鱗屑:亞麻子、當歸各90克,紫草30克。做成蜜丸。每服9克,開水送服,每日2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②治過敏性皮炎,面板瘙癢:亞麻子、白鮮皮、地骨皮各60克。做蜜丸。每服9克,開水送服,每日2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③治瘡瘍溼疹:亞麻仁15克.白鮮皮12克,地膚子15克,苦參15克。水煎,燻洗患處。(《山東中草藥手冊》) ④治老年或病後體虛便秘:亞麻仁、當歸、桑葚各等分。製成蜜丸,每服9克,每日3次。(《寧夏中草藥手冊》) ⑤治產後大便不通:亞麻仁、蘇子各等分。合研,開水調服,每次9克,每日2次。(《寧夏中草藥手冊》) ⑥治脂溢性脫髮:鮮柳枝、亞麻仁各30克。煎服。(江西《中草藥學》) ⑦治燙火傷:亞麻仁油(高溫消毒)塗患處。(《食物中藥與便方》)
上一味中藥材: 郁李仁
下一味中藥材: 火麻仁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