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ān jīn zi
藥材名稱 | 千金子 |
藥材拼音 | qiān jīn zi |
藥材別名 | 千兩金、菩薩豆、續隨子 |
英文名稱 | moleplant seed |
功效分類 | 峻下逐水藥 |
藥用部分 | 大戟科植物續隨子Euphorbia lathyrisL.的成熟種子。 |
(動)植物形態 | 二年生草本。全株無毛,微被白粉,含白色乳汁。莖直立粗壯,基部稍木質化。單葉,對生,莖下部葉較密,線狀披針形,無柄,莖上部葉具短柄,葉片廣披針形,頂端銳尖,基部近心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總花序頂生,傘狀,基部有2~4葉狀苞片,花序總苞杯狀,花單性,無花被,雄花多數,每花有雄蕊1枚,雌花1朵。蒴果近球形。種子短圓形。 |
產地分佈 | 生於向陽山坡;多栽培。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
採收加工 | 夏、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割取植株,打下種子,除去雜質,乾燥。 |
藥材性狀 | 橢圓形或倒卵形,長約5毫米,直徑約4毫米。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具不規則網狀皺紋,網孔凹陷處灰黑色,形成細斑點。一側有縱溝狀種脊,上端有突起的合點,下端有一灰白色線形種臍,長約1毫米,基部有類白色突起的種阜,常已脫落,留有圓形疤痕。種皮薄脆,種仁白色或黃白色,胚乳豐富,油質,胚直,細小。氣微,味辛。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辛。歸肝經、腎經、大腸經。 |
功效作用 | 逐水消腫、破血消癥。屬瀉下藥下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1.5~3克;去殼,去油用,內服多入丸散服,治療水腫、痰飲、積滯脹滿、二便不通、血瘀經閉;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治頑癬、疣贅。 |
藥理研究 | 對胃腸道黏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有毒。 |
化學成分 | 含脂肪油約48%,其中含油酸等的甘油酯及多種二萜醇酯等。此外,含有遊離的二萜醇、甾類、香豆精類、黃酮類、千金子固醇、巨大戟二萜醇、a-檀香萜醇、千金子固醇、β-谷固醇、七葉樹內酯、馬慄樹皮苷、瑞香素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體弱便溏者及孕婦忌服。千金子對胃腸黏膜有刺激作用,對中樞神經系統也有毒性作用。大量口服可產生頭暈頭痛、噁心流涎、劇烈嘔吐、精神不振、腹痛腹瀉、心悸、發熱、冷汗自出、面色蒼白、尿少而渾濁、心率加快,甚至血壓下降、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氣息微弱、呼吸淺促、舌光無苔、脈細欲絕。 |
配伍藥方 | ①治血瘀經閉:千金子3克,丹參、制香附各9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②治黑子,去疣贅:千金子熟時壞破之,以塗其上,便落。(《普濟方》) ③治蛇咬腫毒悶欲死:重臺1.8克,千金子(去皮)七顆。二物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兼唾和少許,敷咬處。(《海上集驗方》) ④治陽水腫脹:千金子(炒,去油)60克,大黃30克。為末,酒、水丸綠豆大,每服以白湯送下五十丸。(《摘玄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