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án tuì
藥材名稱 | 蟬蛻 |
藥材拼音 | chán tuì |
藥材別名 | 蟬退、蟬衣、蟬殼、枯蟬、知了皮 |
英文名稱 | Cicadae Periostracum |
功效分類 | 辛涼解表藥 |
藥用部分 | 蟬科昆蟲黑蚱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icius的若蟲羽化時脫落的皮殼。 |
(動)植物形態 | 體長4.5~4.8厘米,黑色有光澤,頭部橫寬,複眼1對,體形大,淡黃褐色,觸角1對,剛毛狀,口器發達,刺吸式,上唇寬短,下唇延長成管狀,長可達第3對足的基部。中胸背板中央具“W”形的淺色斑,其兩側形成兩個狹長的溝,顏色較淺些。中胸背板後端的“X”形隆起淡褐色。翅2對,膜質,透明,黑褐色。足3對,前足脛節淺褐色。腹部11節。雌蟲無嗚器,腹蓋不發達。 |
產地分佈 | 成蟲多棲於楊、柳、楓、楊及蘋果、梨、桃等闊葉樹上。若蟲孵化後由樹枝落人土中,經幾次蛻皮羽化為成蟲。遼寧以南各地區均有分佈。 |
採收加工 | 夏、秋季由樹幹上或地面上收集,除淨泥土,曬乾。 |
藥材性狀 | 全形似蟬而中空,稍彎曲,長約3厘米,寬約2厘米。黃棕色,半透明,有光澤。頭部觸角多已脫落,複眼1對橫生,略突出,透明。額部突出,上唇寬短,下唇延長成管狀。胸部背面有“十”字形裂口,兩側具2對小翅;腹面有足3對,前l對粗壯具齒。腹部圓,具9條環節紋。體輕易碎。無臭,味淡。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甘。歸肺經、肝經。 |
功效作用 | 散風除熱、利咽透疹、解痙、退翳。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6克;內服煎湯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敷。用治風熱感冒、咽痛、音啞、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目赤翳障、驚風抽搐、破傷風。 |
藥理研究 | 有抗驚厥作用及鎮靜,鎮痛、解熱、免疫抑制、抗過敏、抗腫瘤等作用,還能使心率減慢。 |
化學成分 | 主含角蛋白、24種氨基酸和大量的甲殼質、殼聚糖。本品具有解熱、鎮靜、鎮痛、抗驚厥等作用;尚有一定的抗癌、免疫抑制及抗過敏作用。實驗表明,本品對機體免疫功能和變態反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水提液在體外對艾氏腹水癌細胞顯示出高度抗腫瘤活性。 |
使用禁忌 | 孕婦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風頭旋腦轉:蟬殼60克,微炒,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3克。(《聖惠方》蟬殼散) ②治咳嗽,肺氣壅滯不利:蟬殼(去土,微炒)、人參(去蘆)、五味子各30克,陳皮、甘草(炙)各15克。共為細末。每服1.5克,生薑湯下,無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蟬殼湯) ③治痘發熱發癢抓破:蟬蛻、地骨皮各30克。為末。每服二三匙,白酒服二三次。(《赤水玄珠》蟬花散) ④治痘瘡黑陷,項強目直,腹脹喘急發搐:蟬蛻1.5克,地龍30克。為末。每6克,研乳香湯下。(《醫學入門》周天散) ⑤治慢驚:全蠍7個(去尾、尖),蟬殼21個,甘草7.5克(炙),大天南星1個(炮香)。上為末。每服1.5克,姜、棗煎。(《直指小兒方》蟬蠍散) ⑥治聤耳出膿:蟬蛻15克(燒存性),麝香1.5克(炒)。上為末。綿裹塞之,追出惡物。(《海上方》) ⑦治脫肛:蟬蛻,去足,焙研,菜油調搽。(《王氏醫存》)⑧治小兒噤風,初生口噤不乳:蟬蛻20枚,全蠍27枚,為末,入輕粉末少許,乳汁調灌。(《全幼心鑑》)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