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ú jù
藥材名稱 | 菊苣 |
藥材拼音 | jú jù |
藥材別名 | 卡斯尼(維吾爾族名) |
英文名稱 | witloof |
功效分類 | 利水消腫藥 |
藥用部分 | 菊科植物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_的地上部分。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莖直立,有稜,中空,分枝多。基生葉倒長橢圓狀披針形,倒向羽狀分裂至不分裂,先端裂片大,側裂片三角形,基部漸狹成有翅的葉柄,邊緣具疏且不整齊的牙齒及長毛,葉兩面稍有毛,中脈及葉柄密被粗毛;莖生葉較小,披針狀卵形至披針形,無柄,基部稍抱莖,全緣,有粗毛。頭狀花序頂生和腋生;總苞圓柱狀,總苞片2層,外層卵狀披針形,內層窄長披針形;花全為舌狀花,花冠藍色,聚葯雄蕊,柱頭2裂。瘦果,有稜角。花期夏季。 |
產地分佈 | 生於田野、路邊、山溝、草地。菊苣分佈於我國中部、東北及新疆等地;毛菊苣分佈於新疆。 |
採收加工 | 夏季採收,切段,曬乾。 |
藥材性狀 | 莖近光滑。莖生葉少或退化,長圓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少數,簇生;苞片2層,外短內長,無毛。 |
性味歸經 | 性涼,味微苦、鹹。歸經暫無。 |
功效作用 | 清肝利膽、健胃消食、利尿消腫。屬利水滲溼藥下分類的利水消腫藥。 |
臨床應用 | 用於溼熱黃疸、胃痛食少、水腫尿少。內服:煎湯,用量9—18克;外用:水煎洗。 |
藥理研究 | 抗菌作用 。菊苣的煎劑有抗菌和收斂作用。 利尿作用 。菊苣的浸提物對動物注射可以興奮神經中樞並能增強心臟活動。 健胃作用 。菊苣的根可以提高食慾並且改善消化功能。 此外,菊苣還有清肝利膽,健胃消食等功效,主治溼熱黃疸、腎炎水腫、胃脘脹痛、食慾不振等。 |
化學成分 | 含馬慄樹皮素、馬慄樹皮苷、野萵苣苷、山萵苣素和山萵苣苦素;葉含單咖啡醯酒石酸,二咖啡醯酒石酸。浸劑對動物注射,可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並增強心臟活動。高濃度浸劑可促進胃分泌,但不增進平滑肌張力。種子有非特異性植物血細胞凝集素。 |
使用禁忌 | 據報道,菊苣中含致癌烴,其含量高於其他咖啡類飲料。 |
配伍藥方 | 1、菊苣大黃茶:菊苣10克,大黃5克,梔子10克,茵陳5克,葛根5克,百合5克。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放入藥罐,加水500ml,保證藥材全部浸泡在水中,靜置約30分鐘,之後大火將茶湯煮開,轉小火煎制,直至水約剩下150ml,待茶湯至適合溫度後飲用。具有保肝利膽,降“三高”的功效。/2、菊苣苦瓜排骨湯:菊苣10克,苦瓜50克,排骨300克。菊苣洗淨,苦瓜切片,排骨剁成小塊,燉鍋內加入適量水燒開後放入排骨,武火煮10分鐘,打去浮沫,再文火燉半小時,後加入苦瓜與菊苣熟後即可。具有清熱止渴、明目降壓的功效。 3、菊苣薏米煲玉米:菊苣(幹)10克、生薏米30克、玉米1-2根帶須(1人份)。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