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í wéi
藥材名稱 | 石韋 |
藥材拼音 | shí wéi |
藥材別名 | 石劍、石蘭、蛇舌風 |
英文名稱 | pyrrosia lingua |
功效分類 | 利尿通淋藥 |
藥用部分 | 水龍骨科植物廬山石韋Pyrrosio, sheareri( Bak.)Ching、石韋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ell.或有柄石韋Pyrrosia petiolosa (Christ)Ching的葉。(本文以石韋為例)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根莖細長如鐵絲橫走,密被披針形鱗片,邊緣有睫毛。葉近二型,疏生,葉片披針形至卵圓狀橢圓形,全緣,上面綠色有細點,疏被星狀毛或無毛,下面密被淡褐色或灰色星芒狀毛;孢子葉較營養葉長,通常內卷呈筒狀。孢子囊群橢圓形,著生於孢子葉背面,無囊群蓋。 |
產地分佈 | 常附生於岩石或樹幹上。主產於我國長江以南各地。 |
採收加工 | 四季均可採收,除去根莖及鬚根,陰乾或曬乾。 |
藥材性狀 | 葉革質,披針形、線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7~20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略下延,全緣,向內扭曲皺卷。上面灰綠色或灰棕色,無毛或疏被星狀毛,下面被灰棕色或紅棕色星狀柔毛和密佈紅棕圓點狀孢子囊群;主脈明顯,側脈隱約可見。葉柄長2~10厘米,棕色,略呈四稜狀,常扭曲。氣無,味淡。 |
性味歸經 | 性微寒,味苦、甘。歸肺經、膀胱經。 |
功效作用 | 利尿通淋、清熱止血。屬利水滲溼藥分類下的利尿通淋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5~10克。用治熱淋、石淋、血淋、肺熱咳嗽、慢性氣管炎、崩中漏下、吐血、衄血、尿血、腎炎水腫等。 |
藥理研究 | 鎮咳、祛痰;抗菌、抗病毒;對於化學療法及放射線療法引起的白細胞下降,有使其升高作用,可增強機體吞噬細胞能力,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抗炎、解熱;抗菌;具有抗凝血和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水煎液(30毫克/毫升)在試管內能抑制鉤端螺旋體的生長。 |
化學成分 | 本品含山柰酚、異槲皮苷、槲皮素、裡白烯、β-谷固醇、杧果苷、異杧果苷、三葉豆苷、原兒茶酸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陰虛及無溼熱者禁用。 |
配伍藥方 | ①熱淋,小便不利:a.石韋、車前子等分。上為粗末,每服15克,去渣溫服。(《全生指迷方》石韋湯);b.石韋(去毛)、瞿麥穗、冬葵子各60克,滑石(碎)150克。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9克,溫水調下,食前服。(《聖濟總錄》) ②石淋:石韋(去毛)、滑石各等分,上二味搗篩為散,用米飯或蜜調服一刀圭,日2服。(《外臺》引《古今錄驗方》石韋散) ③血淋:石韋、當歸、蒲黃、芍藥為末,酒下。(《千金要方》石韋散) ④治咳嗽:石韋(去毛)、檳榔(銼)等分。上二味,搗羅為細散,生薑湯調下6克。(《聖濟總錄》石韋散) ⑤治燙火傷:將(石韋)孢子囊群刮下,調青油或蠟燭油塗敷傷處。(《天目山藥用植物誌》) ⑥治放療和化療引起的白細胞下降:石韋30克,紅棗15克,甘草3克。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