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ì yǐ rén
藥材名稱 | 薏苡仁 |
藥材拼音 | yì yǐ rén |
藥材別名 | 苡仁、薏米、草珠兒、薏珠子、回回米 |
英文名稱 | semen coicis |
功效分類 | 利尿通淋藥 |
藥用部分 | 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 ma-yuen (Roman.) Stapf的成熟種仁。 |
(動)植物形態 |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叢生,多分枝。葉互生;葉片線狀披針形,兩面光滑,邊緣粗糙。總狀花序腋生成束;雄小穗復瓦狀排列於穗軸之每節上;雌小穗包於卵形硬質的總苞中,總苞灰白色或藍紫色,堅硬而光滑,有光澤,花有3枚退化雄蕊殘跡;雌蕊1,柱頭2裂。穎果圓珠狀。花期7~8月,果期9~10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河邊、溪流邊或陰溼山谷中,喜生於溫暖、潮溼地區。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於福建、江蘇等地。 |
採收加工 |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割植株,曬乾,打下果實,再曬乾,除去外殼及種皮。 |
藥材性狀 | 廣卵形或長橢圓形,長4~8毫米,寬3~6毫米,頂端鈍圓,基部略寬而微凹,內有淡棕色點狀種臍。表面乳白色,平滑,偶有殘留的淡棕色種皮;背面圓凸,腹面有一較寬而深縱溝,寬約2毫米,溝內常留有淺棕色種皮。質堅實,斷面平坦,白色,富粉性。氣微,味淡,微甜。 |
性味歸經 | 性涼,味甘、淡。歸脾經、胃經、肺經。 |
功效作用 | 健脾利溼、除痺止瀉、清熱排膿。屬利水滲溼藥下屬分類的利尿通淋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10~30克。煎湯內服;或入丸、散,浸酒,煮粥,作羹。用治水溼停蓄之水腫、小便不利、淋濁、腳氣浮腫、脾虛洩瀉、溼痺筋脈拘攣、屈伸不利或痿弱無力、肺癰、咳吐膿痰、腸癰等。 |
藥理研究 | 抑制骨骼肌收縮;小劑量興奮呼吸中樞,大劑量抑制呼吸中樞;降血糖;促排卵;抑制胰蛋白酶等。目前普遍認為薏苡中一定配比的飽和脂肪酸在抗癌方面起主要作用。藥理實驗還證明,本品有抑制骨骼肌收縮、解熱、鎮痛、抗炎、抗腫瘤和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還能輕度降低血糖。 |
化學成分 | 本品含薏苡仁酯、棕櫚酸、亞油酸、薏苡多糖A、薏苡多糖B、薏苡多糖C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本品力緩,宜多服久服。脾虛無溼,大便燥結及孕婦慎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鼻中生瘡:用薏苡仁、冬瓜煎湯當茶飲。(《古人集驗方》) ②治乳巖:玄胡索、薏苡仁各15克。黃酒二鍾,煎一鍾。空心服,出汗即驗。(《外科大成》乳巖方) ③治丘疹性蕁麻疹:薏苡仁50克,赤小豆50克,大棗15個,紅糖30克。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3劑為1個療程。[《廣州中醫學院學報》1986,3 (1):16苡仁赤小豆湯]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