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虎杖

hǔ zhàng

虎杖
虎杖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虎杖
藥材拼音 hǔ zhàng
藥材別名 大葉蛇總管、山大黃、斑杖、酸湯杆、苦杖、黃藥子
英文名稱 Polygonum cuspidatum
功效分類 利溼退黃藥
藥用部分 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的根莖及根。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臥地下,木質,黃褐色,節明顯。莖直立,圓柱形,散生著多數紅色或帶紫色斑點,中空。單葉互生,闊卵形至近圓形,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楔形;托葉鞘膜質,褐色,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圓錐花序腋生;花梗較長,上部有翅;花小而密,白色,花被5片,外輪3片,背面有翅,結果時增大;雄花有雄蕊8枚;雌花子房上部有花柱3枚。瘦果卵形,具3稜,紅褐色,光亮,包在翅狀的花被中。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產地分佈 生於溼潤而深厚的土壤,常見於山坡山麓及溪谷兩岸的灌叢邊、溝邊草叢及田野路旁。分佈於江蘇、浙江、安徽等地。
採收加工 春、秋均可採挖,除去鬚根、尾梢,洗淨後切片,曬乾。
藥材性狀 圓柱形小段或片塊。外皮棕褐色,有縱皺紋及鬚根痕。根莖有節,節間長2~3厘米。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皮部薄,棕褐色,易與木部分離;木部佔大部分,棕黃色,射線呈放射狀;根莖中央有髓,空洞狀。氣微,味微苦、澀。
性味歸經 性微寒,味微苦。歸肝經、膽經、肺經。
功效作用 祛風利溼、散瘀止痛、止咳化痰。屬利水滲溼藥下分類的利溼退黃藥。
臨床應用 用量9~30克;外用適量,製成煎液或油膏塗。用治關節疼痛、經閉、溼熱黃疸、慢性支氣管炎、高血脂症、燙火傷、跌撲損傷等。
藥理研究 藥理實驗表明,本品能調節血脂,能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並能改善高血脂動物的血液高黏狀態,使血黏度恢復正常,防治血栓的形成和血瘀症;並有抗肝損傷、抗休克、抗菌、鎮咳、降壓、平喘、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腫瘤、鎮靜、改善微迴圈的作用。
化學成分 含有蒽醌類衍生物,據分析總量可達2.1010,以遊離型為主(1.4%),結合型含量較低(0.6%)。並含有芪類化合物芪三酚(即白藜蘆醇)及其苷芪三酚苷(即虎杖苷)等,含一定量的鞣質、多個黃酮類化合物。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層掃描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白藜蘆醇的含量,或用分光光度法測定總蒽醌的含量(以大黃素計不得少於1.5%)。另含大黃酚、大黃素甲醚、6-羥基蘆薈大黃素、大黃酸、異槲皮苷、虎杖素、檸檬酸、蘋果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 孕婦禁服。
配伍藥方 ①治產後瘀血血痛,及墜撲昏悶:虎杖根,研末,酒服:(《綱目》) ②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虎杖30克,雞眼草60克。每日1劑。(《全國中草藥資料選編》) ③治溼熱黃疸:虎杖、金錢草、板藍根各30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④治痔瘡出血:虎杖、銀花、槐花各9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⑤治面板溼疹:虎杖、算盤子根各24克,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上一味中藥材: 雞骨草
下一味中藥材: 獨一味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