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ò he
藥材名稱 | 薄荷 |
藥材拼音 | bò he |
藥材別名 | 蕃荷菜、蘇薄荷、雞蘇、蔢荷、夜息藥、水益母、見腫消、土薄荷 |
英文名稱 | Menthae Haplocalycis Herba |
功效分類 | 辛涼解表藥 |
藥用部分 | 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地上部分。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莖方形,被逆生的長柔毛及腺點。單葉對生,葉片短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兩面有疏柔毛及黃色腺點;輪傘花序腋生;萼鐘形,外被白色柔毛及腺點,10脈,5齒;花冠淡紫色,4裂,上裂片頂端2裂;雄蕊4,前對較長,均伸出花冠外。小堅果卵圓形,黃褐色。花期7~10月,果期10~11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河邊、溝邊、路邊、小溪邊及山野溼地。我國南北均產,尤以江蘇產者為佳。 |
採收加工 | 薄荷通常收割2次,第1次收割在小暑後大暑前(7月中下旬),主要提取薄荷油用;第2次收割在霜降之前(10月中下旬),主要作藥材用,曬乾或陰乾。 |
藥材性狀 | 莖方柱形,長60~90厘米,直徑2~8毫米;表面紫棕色或淡綠色,稜角處具茸毛,節間長1~5厘米,有對生分枝,質脆,斷面中空或白色。葉對生,有短柄;葉片皺縮捲曲,溼潤後展開,葉披針形、卵狀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至橢圓形,兩面均有柔毛及腺鱗(放大鏡下觀察呈凹點狀)。莖上部輪傘花序腋生,疏離,花萼鍾狀,先端5齒裂,花冠多數存在,黃棕色。搓揉後有特殊香氣,味辛涼。 |
性味歸經 | 性涼,味辛。歸肺經、肝經。 |
功效作用 | 宣散風熱、清頭目、透疹。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6克,宜後下,外用適量。用治感冒風熱、頭痛、目赤、咽喉紅腫疼痛、面板瘙癢、麻疹透發不暢等。 |
藥理研究 | 具有發汗、解熱、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興奮中樞神經、促進呼吸道腺體分泌而具消炎及解痙等作用;還能刺激神經末梢冷感受器而產生冷感,並反向性地造成深部組織血管的變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癢作用;對革蘭氏阻性、革蘭氏陰性球菌、桿菌及多種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明顯的解痙作用、保肝利膽作用、抗早孕及子宮的作用;對心血管,可麻痺心臟,擴張血管;對呼吸系統,具有祛痰作用及良好的止咳作用;促進透皮吸收,可用於抗微生物。 |
化學成分 | 薄荷中主要含揮發油,《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本品揮發油含量不得少於0.80%(毫升/克)。另含左旋薄荷醇、異薄荷酮、胡薄荷酮、乙酸薄荷酯、異瑞福靈、薄荷異黃醐苷、迷迭香酸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陰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本品芳香辛散,發汗耗氣,故體虛多汗者不宜使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男婦傷風咳嗽,鼻塞聲重:野薄荷6克,陳皮6克,杏仁6克(去皮尖)。引用竹葉十五片,水煎服。(《滇南本草》) ②治口瘡:薄荷、黃柏,等分。為末,入青黛少許搽之。(《赤水玄珠》赴筵散) ③治血痢:薄荷葉煎湯單服。(《普濟方》) ④治面板癮疹不透,瘙癢:薄荷葉10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蟬蛻6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⑤治一切牙痛,風熱腫痛尤妙:薄荷、樟腦、花椒各等分。上為細末,擦患處。(《醫學統旨》擦牙定痛散) ⑥清火化痰,利咽膈,治風熱:薄荷末煉蜜丸,如芡子大,每噙一丸,白砂糖和之亦可。(《簡便單方》) ⑦治眼弦赤爛:薄荷,以生薑汁浸一宿,曬乾為末,每用3克,沸湯泡洗。(《明目經驗方》) ⑧治結合膜炎:將薄荷葉用冷開水洗淨後,浸入乳汁中10~30分鐘。患眼用5%鹽開水沖洗後。取薄荷葉蓋於患眼上,經10分鐘可再換1葉,每天數次。(《福建藥物志》)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