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ū mù
藥材名稱 | 蘇木 |
藥材拼音 | sū mù |
藥材別名 | 蘇方、蘇方木、棕木、赤木、紅柴、紅蘇木 |
英文名稱 | hematoxylon |
功效分類 | 活血止痛藥 |
藥用部分 | 豆科植物蘇木Caesalpinia sappanL.的乾燥心材。 |
(動)植物形態 | 灌木或小喬木,高5~10米。樹幹有刺,新枝幼時被細柔毛,皮孔凸出圓形。複葉互生,7~13對,長6~15厘米,葉軸上被柔毛。小葉9~17對,長圓形,長0.5~1.5厘米,寬約0.5厘米,先廟鈍圓或微凹,全緣,兩面無毛,下面具腺點,基部截形。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幾和葉等長,被短柔毛,花兩性,花萼5裂,下面一花瓣較小,雄蕊10,花絲上部細,扭曲,下部較粗,密被細綿毛,雌花1,花柱細長,短於雄蕊,子房上位,卵狀披針形,略扁,被灰色絨毛,1室。莢果,扁斜狀倒卵圓形,厚革質,長6~10厘米,寬3~4厘米,成熟後紅棕色,不裂開。種子3~5,橢圓形或長圓形。花期4~6月,果期8~11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高溫多溼,陽光充足的平地。我國雲南金沙江河谷和紅河河谷有野生分佈,雲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等省區有栽培。 |
採收加工 | 於秋季採伐,除去白色邊材,乾燥。 |
藥材性狀 | 呈長圓柱形或對剖半圓柱形,長10~100厘米,直徑3~12厘米。表面黃紅色至棕紅色,具刀削痕,常見縱向裂縫。質堅硬。斷面略具光澤,年輪明顯,有的可見暗棕色、質松、帶亮星的髓部。氣微,味微澀。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甘、鹹。歸心經、肝經、脾經。 |
功效作用 | 行血祛瘀,消腫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 |
臨床應用 | 內服:3~9克,水煎服。用治跌打損傷,骨折筋傷,瘀滯腫痛,經閉痛經,產後瘀阻,胸腹刺痛,癰疽腫痛。 |
藥理研究 | 可影響迴圈系統,影響血液血黏度,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尚有催眠及抗菌等作用。 |
化學成分 | 心材含色原烷類化合物。還含巴西蘇木素、氧化巴西木素、3'-O-甲基巴西蘇木素和巴西蘇木素衍生物1及2。又含二苯並環氧庚烷類化合物、蘇木苦素J、P,二十八醇,β-谷甾醇及蒲公英賽醇。 |
使用禁忌 | 其性走散動血,血虛無瘀者及孕婦慎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產後血暈:蘇木90克,銼碎,水五盞,煎二盅,入少酒,分作二服。(《衛生易簡方》) ②治跌打傷損,因瘡中風:蘇木(槌令爛,研)60克。用酒二升,煎取一升,分三服,空心、午時、夜臥各一服。(《聖濟總錄》蘇木酒) ③治風溼性關節炎:蘇木樹幹30克。水煎服。(《廣西本草選編》) ④治偏墜腫痛:蘇木90克,好酒一壺。煮熟頻飲。(《瀕湖集簡方》) ⑤治宮頸癌(氣滯血瘀):蘇木10克,斑莊根30克,小紅參30克,香附15克,馬鞭草15克。水煎服。(《雲南抗癌中草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